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详解未来15年中国五个新的战略路径

[复制链接]
出现重大变化 详解未来15年中国五个新的战略路径                 
【研究员】:wh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能源生产和社会活动与碳脱钩。一方面就是我们全部的电力生产要清洁能源化,不产生碳排放,这是一个巨大的能源结构调整。与此同时,老百姓生活中尽量用电而不用其他的石化能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消耗石化能源,用电力生产。

                                 

1635316319191288.jpg

【博览财经特稿】本文整理自2021年9月25日黄奇帆在第六届复旦大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在发言中,他详细分析了未来15年,中国五个新的战略路径的变化,推荐阅读。

我今天就十四五到2035年期间,今后的15年中国的发展战略路径的选择做一个演讲。从今年开始,中国进入第二个100年,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阶段。今后15年,是我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变局的15年,也是我们百年未有大变局,发展最为关键的15年。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中国的发展战略会出现什么样变化?我认为会有5个新的战略路径变化。

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推出

1949年10月1号开始到2050年这100年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战略循环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底到80年代初,中国当时限于帝国主义的封锁,这30多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一直到2012年十八大前的30多年,中国进入了一个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以外循环为主的阶段,充分运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积累财富、积累动力。

第三阶段是从十八大以后、包括现在直到未来2050年期间,中国进入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的国际国内双循环阶段。这个阶段的战略与以前的战略相比,在内循环方面会出现5个变化。

一是能源、粮食自主自立,工业制造自主自强。中国发展会从能源、粮食更加安全的角度,形成一个以国内的能源和粮食自主自立的经济循环体系。同时,在工业方面也会形成一个自主自强的工业制造体系。

二是我们的国民经济依赖世界市场的程度将会有所减少。在以外循环为主的时候,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最高达到65%左右。最近这些年来,比重有所下降,去年已经降到了32%。我认为今后的十几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降到25%左右。也就是说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内循环。

三是高标准的商品和要素循环的市场经济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商品市场已经实现了较高标准的市场循环体系。但是中国在要素市场方面,不管是要素的定价、要素的配置、还是要素的流转,比较多的还是依靠政府在进行配置。今后十几年,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发展,要素的配置和定价将更多地由市场决定,形成一个高标准的要素市场循环体系。

四是中国的产业链配套安全。今后这一个阶段,中国产业链通过强链、扩链、补链使得我们全要素的产业链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过去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将转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也就是说零部件原材料百分之七八十在国内,然后产品市场还是覆盖世界。它的基本特征在产业链的分工上面还是开放的水平分工,让世界最有能力,最有效力的企业加工各种部件。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水平分工产业链企业集群百分之七八十将垂直整合一体化,在中国国内形成加工制造的产业链集群。

五是作为内循环的第一动力也是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将有较大的提升。目前,中国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规模占GDP的比重只占42%。共同富裕发展的逻辑下,我预计在今后十几年,会从42%逐渐上升到50%以上。由此,内循环的发展动力,经济拉动的能力就更强了。

另一方面,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对外开放的国际循环也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会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更宽领域的开放,更有力度的开放。这种开放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贸易政策将从过去几十年以出口导向为主,转变为既鼓励出口,同样鼓励进口,让中国老百姓分享世界商品发展的成果。

第二,在投资政策上,我们将从过去着力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既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同样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平衡的状态。

第三,中国的开放区域将从沿海开放为主为先,沿海先开放5年、10年,然后再把开放政策转移到内陆地区转变为东西南北中,东中西同步开放。

第四,中国的开放将从原来比较多倾斜于工业制造、建筑业、商业、房地产等转变为宽领域、全方位、多渠道的开放,在金融、贸易、服务贸易、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开放。

第五,中国的开放将从过去比较重视要素和流量的开放,转变为制度和规则的开放。更注重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更多地参与WTO、各种FTA协议的讨论,参与世界开放规则的制定。

总之,内循环、双循环的体系是中国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使中国更高层次开放和更大力度发挥国内发展潜力,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今后几十年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入了30、60这样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项战略目标的推进和实现,将使得中国在今后几十年实现三个战略性的,结构性的,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会使得中国的能源结构发生战略性的、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变化。

中国目前80%的碳排放是在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炭发电,石化能源在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80多亿吨碳。同时我们老百姓消费生活的过程,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也产生了20多亿吨的碳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能源生产和社会活动与碳脱钩。一方面就是我们全部的电力生产要清洁能源化,不产生碳排放,这是一个巨大的能源结构调整。与此同时,老百姓生活中尽量用电而不用其他的石化能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消耗石化能源,用电力生产。也就是说能源生产去碳化,生活生产消费电气化。只要做到这一条,那么我们碳中和碳达峰就能实现。

实现这个过程,会有上百万亿的清洁能源的投入,同时我们过去几十年已经形成了几十万亿资源装备存量,其实是逐渐退出国民经济的生产生活系统。这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颠覆性的,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第二,在今后的几十年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也将是中国国民经济效益、国民经济的质量极大提升发展的一个过程。

目前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效益质量尽管和过去几十年相比有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相对落后。比如中国GDP占世界17%,碳排放占28%。再比如,中国消耗了世界最多的资源,最多的矿石,当然也会造成比较多的污染,所以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源头减量是一个重要发展前景。

同时,我们还会使得国民经济中,节能减排各方面也会有巨大进步。我们有个目标,2035年中国GDP的单位能耗赶上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50年赶上欧洲、美国发达国家的单位能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国民经济在5个层面上会发生进步。

第三,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整个工艺流程会得到极大的结构性的提升技术进步。

第四,废品回收过程就是节能的过程、减排的过程。中国废品回收只占总生产量的10%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一般都有40%以上的回收,所以中国废品回收潜力很大。

第五,已经排放的废气、二氧化碳能够固碳、能够捕捉。

总之,这5个方面的事情做好,会使得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极大的提升。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时候,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世界上的引领作用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大家知道,在300年前,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产生了煤炭能源革命。英国人因为在这方面引领世界,形成了日不落的帝国,差不多领导引领世界150年。

150年前,美国人福特发明了内燃机、发明了汽车;弗兰克林、法拉弟等科学家发明了电,推动了美国和世界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进入了利用石油、天然气的能源时代,就是第二次能源革命,也推动了美国在150年前开始引领世界。第三次能源革命将是清洁能源引领世界能源革命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谁引领,今天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说将是中国引领。有三个重要的理由。

第一,在清洁能源的制造上,不管是光伏发电装备,还是水力发电装备,还是风力发电装备,目前中国的生产装备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过去三年欧洲,美国,全世界建设投入的风电,水电和光伏电,60%的装备是中国提供的。意思是说不仅中国自己发展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清洁能源,同时中国在提供当今世界清洁能源的建设安装使用所有装备的60—70%。

第二,清洁能源的使用,在于市场使用端、用户端。世界去年50%的电动车,由中国制造。储能设备方面,中国国内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全部锂电池储能设备的产能占全球产能的70%以上的市场。

第三,从清洁能源的终端消费到供给端的生产一般有比较长距离的电能输送问题。从远距离的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的区域把清洁能源供应到城市消费者手里,这时输电系统也将是一个关键技术。而就在这20年,中国的超高压直流输变电成了世界最重要的发明创造。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四纵六横的智能电网系统,整个中国东西部之间,已经有超高压直流电网传输了。

联合国最近在推洲际之间的能源互联,进一步可以想象几十年以后形成地球能源互联网,一旦世界五大洲,洲和洲之间的能源互联,最后实现全球电力互联网。一旦有了全球电力互联网,其实太阳照地球是三个时区,最终在地球几大洲的沙漠上都有巨大的光伏风力电站,三个时区互相交替供应,世界贸易将不是几万亿美元的石油贸易,而将是每年几万亿美元的电力互联互通的贸易。想象一下这个世界,将建立在什么样的技术基础上?建立在中国超高压直流输变电基础上。

想象一下,未来的能源世界,一是清洁能源装备,二是消费端终端上的装备,第三是全球范围内的电力远程传输的能源互联网。而这三个板块都将是中国在引领。

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会有所变化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是靠城市化推进。中国一年经济增长10%的话,其中50%左右是城市化推进的,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建设,以及大规模的房地产产业的建设。1980年中国城市人口只有1.8亿,去年中国城市人口九点几亿,增加了7亿多的人口,在40年里边,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城,城市扩张。

1990年,中国一年新建房屋1000万平方米;2000年建设房屋1亿平方米;2010年新建房屋10亿平方米;到了2017年,中国当年竣工的房屋面积17亿平方米,这两年没有再增长。去年中国新建房屋面积是十六点几亿平方米,估计今后到2035年,中国一年生产的房屋会逐渐降低到10亿平方米以内,形成一个折旧平衡的过程。

中国城市化率,目前已经到了64%左右。由于我们有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管理,加上过去几十年计划生育管控,老龄化加速,再加上现有的农村人口中老年人居于多数,与世界同口径相比,几乎等同于欧洲75%左右的城市化率。

刘易斯拐点,城市化率的天花板75—80%。今后15年是中国城市化率进入天花板的阶段,即使再过100年,城市化可能也在75—80%左右,不会变成95%。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趋于尾声。

中国的基础设施,中国现在已经有16万公里高速公路,有35000多公里高速铁路,还有城际铁路,各种各样的轻轨轨道。这些年发展成了世界之最。总之,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是局部地区、局部领域的改造提升的建设,过去那种急风骤雨、铺天盖地大规模发展的阶段过去了。

今后15年,中国GDP增长靠城市化拉动、靠房地产拉动、靠城市基础设施拉动的动力,会从50%降到10%左右,经济发展更多靠产业结构调整,靠内涵。

在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化发展的方式会转变为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转变为大都市连绵带的模式发展。也就是说与城市群没关系的,与大都市圈没关系的,与大都市连绵带没关系的地方,它的城市化发展将放慢,这是一个变化。

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中国城市将从过去几十年的基础开发、形态开发为主,转变为功能开发,转变为更多靠产业发展结构的完整、系统配套。城市的发展动力,更多地来自内在的功能性开发,提升效益潜力。

从空间来说,像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带变化,使得内涵质量效益更高的提升。产业链角度讲,中国整个城市化会从形态变化,变成功能升华,更多地集聚功能内涵,使得中国一二三产业之间更加的匹配,教育、卫生、文化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会更好的改善。

科技创新引领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循环的原动力,内循环的原动力。中国过去几十年以外循环为主,大量的发展是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把关键技术立足在国际市场的配置上。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国内科研开发方面在三个环节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科研创新首先是原始创新0-1的源头发明创新,无中生有的创新。在这一块上,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存在的问题是投资力度不够。中国现在每年的研发费世界第二,总量不小,但是我们的研发费中只有5—6%投资在0—1的创新方面。

世界发达国家,每年研发费的20%投资在0—1的源头创新上,重大发明创新的项目上。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源头创新方面力度不够,今后10—15年应该力争使我们的研发创新投入占比赶上世界先进的水平,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在研发成果的转化上,我们转化力度不够。0-1发明以后,好不容易发明了,能够孵化出产品这一块,1-100的转化上我们转化度不够。目前中国的转化度大体上是发明量的10%,世界大体上人类发明成果的40%转化为生产力,中国目前10%的转化度在世界范围偏低。

中央已经反复提出强调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要向德国的弗朗恩霍夫研究所学习。弗朗恩霍夫研究所是一个发明创造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机构, 里边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人,通过他们的专业中介,让能转化的人和能发明的人结合在一起。

第三,好不容易1-100成了产品,怎么样把这些产品大规模生成形成独角兽,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那么,这方面我们缺少资本市场的支持,缺少金融力量的支持,在这个意义上,各种私募基金、公募基金、资本市场科创板怎么来推进帮助这些产业形成独角兽,形成重要的产业,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事。

所以在这三块如果联手努力使中国的科研创新,围绕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围绕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老百姓生命健康,形成我们自立自强的科研创新体系,也将是中国十四五到2035年重要的一个方面。

实现共同富裕

过去40年,中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努力地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党中央在十四五2035年期间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战略,就是在努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理想,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共同富裕,我们一定要清楚它是一个分阶段实现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概念,不能犯急性子的毛病。它是一个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共同配合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做大蛋糕是第一性的,分好蛋糕是第二性的,如果只有分好蛋糕没有做大蛋糕,最后会越做越小,这也是违反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的。

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不是一刀切的平均的富裕。共同富裕讲的是要缩小三大差别,不是说消灭三大差别,是要让过大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缩小到社会可以容忍,大家可以接受的状态。

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三次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一次分配讲效率,兼顾公平,二次分配讲公平,兼顾效率,三次分配讲道义,讲风格,讲自愿,不能靠强迫捐款。这三次分配在本质上讲,一次分配是基础,二次分配是关键,三次分配是辅助。

在分配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看到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让全体民众努力工作,各得其所,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一定要完整地理解共同富裕。

总之,当我们把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问题放在高质量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之中,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安排之中,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的时候,那么中国整个国家的共同富裕,就能够实现。最终到2035年中国可能实现4亿中等收入人群翻番,6亿低收入人群减半,最终使整个中国内循环的空间,消费的动力潜力有巨大提升。

以上就是我要讲的5个战略方面的新的路径。我相信在5个战略的推动下,中国2035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25000美元以上,中国GDP总量会达到30多万亿美元。中国将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高收入人群。

全世界高收入人群现在是11亿人,中国一进入就变成25亿人,而14亿人是相对共同富裕的而不是两极分化的14亿人。中国在世界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都会得到巨大提高。中国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将极大的提升,而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凝聚力和谐的共处的状态也将会得到极大改善。(来源:复旦大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黄奇帆)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 正对全球供给体系造成巨大威胁和破坏                 
【研究员】:wh
在结束了脱欧过渡期后,原先在英国工作的欧盟司机大多离开了英国,毕竟在英国脱欧后,由于政策的改变,使得非英国货车司机并不能像之前一样轻松、简单的在英国工作,他们不仅要面临更繁琐的边境手续,工作成本也变得比之前更高,导致英国卡车司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用工荒,而这又直接导致加油站用油供给不足,油价大幅变相攀升。

                                 

1635316656927697.jpg

【博览财经特稿】疫情、自然灾害、去全球化、货币大宽松引发的成本上升、能源危机、产业链断裂、人口老龄化与就业意愿的降低、生态价值的重估(碳成本大幅提高)、平民阶层反精英意识的崛起、贸易战等等,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正在对全球供给体系形成史无前例的威胁和巨大的实质性破坏。

美国持续的通胀已经创造多年历史记录,9月份CPI、核心CPI分别为5.4%、4.0%,都接近三十年历史新高。在持续的货币补贴下大量就业人群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上千万的职位空缺和更大的供给缺口,无疑会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

中低端制造业的外迁固然可以说是产业升级的一个结果,但也将国内日常生活用品置于过度依赖中国的境地。而一个原本崇尚、标榜市场自由主义的国家,却不断的放纵美联储在金融市场的干预,它的角色已经从救助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转变为次贷危机期间救助房地产商的“最后交易商”(买入大量垃圾资产及国债),到疫情期间成为直接给个人发钱的“最后施舍人”。

而这样的“计划经济”式干预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躺在国家福利的温床上退出了劳动力市场,造成美国劳动力市供给体系的严重扭曲和破坏。统计数据显示,美国8月职位空缺竟然达到了创纪录的1168万,严重的供给缺口很可能造成工资-物价的“通胀螺旋”。

1635316666511593.jpg

而英国脱欧的严重后果终于显现,由于脱离了欧洲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配置遇到了重大的缺口,英国的职位空缺数量8月份达到了创纪录的110万人。

在结束了脱欧过渡期后,原先在英国工作的欧盟司机大多离开了英国,毕竟在英国脱欧后,由于政策的改变,使得非英国货车司机并不能像之前一样轻松、简单的在英国工作,他们不仅要面临更繁琐的边境手续,工作成本也变得比之前更高,导致英国卡车司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用工荒,而这又直接导致加油站用油供给不足,油价大幅变相攀升。

卡车司机的用工荒也重创了英国的物流体系,导致一方面英国日常用品超市货架空空,另一方面各大港口又堆积着等待卸货处置的货船,以至于整个港口船满为患,还有大量的船只漂流在大西洋上无处停靠。

这样魔幻、荒诞的场景并非只有英国后疫情叠加后脱欧效应的结果,欧洲大陆和美国也在发生。全球的贸易航运和物流体系正在经受史无前例的破坏。

1635316675931890.jpg

最近半个世纪,全球化是缓解和丰富供给体系的最重要方式,可能没有之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首先获益的是国际资本。与劳动力的跨境流动比较困难相比,资本的流动比较简单。它们以跨国公司、外商投资和合资的形式,在全球寻找价值洼地来增加“物美价廉”的产品供给。

其中,“中国制造”是这场全球化盛宴最重要的成果,它史无前例的将中国十亿劳动力推入了国际市场,向全球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物资和用品,形成了全球几十年“无通胀增长”的黄金时代,同时自身也完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

然而这个全球化体系也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问题,是一个严重失衡的供应链和贸易收支体系。一方面,“中国储蓄—生产+美国借债—消费”的国际供需格局,导致了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美国本土的蓝领工人成为全球化的受损者,这也为中美贸易战和中美关系大变局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全球的重工业生产转移到中国,也将最大的碳消耗转移到了中国,2018年中国的碳排放占比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这又为今天的围绕碳排放权进行的国际博弈埋下了伏笔。

在疫情发生后,全球贸易体系的失衡程度与供应链的脆弱度似乎已经到了极限,这也将供给体系推入到了一个危险的处境。

疫情后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并快速恢复了生产和大部分的制造业产业链,成为全球物资的唯一大型生产基地。但其它国家则没有这么幸运,陷入疫情反复和经济社会动荡的泥沼。

在去年大部分时间,欧美等国的生产体系处于停摆状态,除了“印钞机”以外,别的机器似乎都停止了运转,国内的供给体系严重停滞。这样就出现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全球都在印钞,只有中国在生产”的奇异景观,今年9月中国的出口额超过了创纪录的3000亿美元,乃至于大量的贸易航船装载着满满的物资运向世界各地,归来却空空如也,形成了百年一遇的“单向贸易”,导致集装箱成本不到一年时间涨了三倍,而且很多时候“一箱难求”。

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出口创造历史记录,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变得更加严重。

1635316685159048.jpg

能源危机在全球愈演愈烈,在寒冬来临即将进入能源消耗季的时候,全球的能源供给体系却遭到严重破坏。当前来看,能源危机的成因,一是天灾,各种极端天气对非石化新能源供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前的储能体系无法应对风电、水电等绿色能源在极端天气下的不稳定性。

二是“人祸”,在新能源革命下,传统能源体系过去几年资本支出严重不足,加上去年疫情危机下大量传统能源企业破产倒闭,供给能力和弹性大幅下降,供给缺口大幅扩大。还有一些国家出现了用工荒,比如英国找不到卡车司机来运油,导致全国各地加油站加油紧张。

不断扩大的电力缺口正在大幅推高欧洲的用电价格,令居民和企业苦不堪言。在西班牙和葡萄牙,9月初平均批发电价大约是半年前平均价格的3倍,为每兆瓦时175欧元;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批发电价为每兆瓦时74.15欧元,比3月份高出4倍;英国电价已经创下历史新高183.84欧元。

货币发行体系的扭曲是造成全球供给体系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疫情严重期间,美联储等全球央行通过放水力挽狂澜,拯救了一场大型金融危机,同时快速的突破财政约束给家庭部门发放救济金和补贴,也拯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大失业。

但由于宽松政策迟迟无法退出,货币市场的超额供给正在对要素和商品市场的供给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在要素的供给方面,货币扭曲供给形成的伤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长时间的灾情补贴让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退出市场,造成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既然可以躺着在家吃“免费的馅饼”,为何还要到劳动力市场中辛苦劳作。另一方面是货币超额供给形成了大量的风险偏好极强的投机性、交易性金融头寸,这些资金拥挤的进入上游的大宗和原材料市场,造成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暴涨。

不到一年时间国际大部分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都超过1倍,国内的动力煤价格涨幅超过3倍。由于投机性资本造成价格的变化往往比实体经济按照供需变化造成的要快,中下游企业无法及时调整库存和订单,导致利润被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吃掉,不得不缩减产能,减少供给(做一单亏一单),有大量的企业选择关门大吉。

1635316696126001.jpg

由于名义可支配收入都是以货币的形式持有,货币的增发的确可以瞬时增加需求。

疫情后美联储通过各种SPV发放到个人手中的钱,当然会提高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支出。但除了维系一些企业的资金链不断裂而免于破产之外(看上去非常重要),对供给的正面作用似乎不大。

当疫情后美联储向经济体投放五万多亿美元后,由于供给侧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除了引发史无前例的大通胀外,别的作用收效甚微。而快速恶化的通胀,正在造成工资与物价的螺旋式上升,这对供给体系是典型的破坏性,因为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存货和订单管理韧性来吸收过度频繁的人力成本波动。

1635316706861595.jpg

大疫情与极端灾害天气的频发,加速了全球碳中和体系的建构,以及围绕碳排放权的大国政治博弈。碳价值的觉醒与重现发现,对全球供给体系来说是在总体上全面提高生产成本。

拿中国来说,按照初步的测算,如果2030实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这样的减碳计划如果在相关行业落实,整个制造业的成本可能要立即上升20—30%,以后几年都要有差不多的涨幅,否则无法消化处理碳排放带来的成本。

如果绿色技术跟不上,可能就不是价格和成本的问题,而是要关停大量的化工和重工业企业,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供给塌缩。

在碳中和计划下,相当于原来成本为零的空气,现在成为一种稀缺的原材料,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带来整个生产函数结构和供给体系的变化。由于碳中和计划的生态价值,在这里不能说是对供给体系造成破坏,而是要对全球总供需体系来一次再平衡。这个平衡过程中会导致较大的供给缺口。

1635316717800927.jpg

快速的老龄化,较低的出生率,以及年轻一代就业理念的改变和平等意识的觉醒,也会对各国的供给体系造成重大压力。当前人口老龄化在中国最为突出,这源自原来受管制的计划生育政策,它在改革开放初期固然因为人为减少了新生儿而降低了人口抚养比,为全球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但是当人口开始老化的时候,速度也会出奇的快。2019年我国老年抚养比为19.6%,较上一年度的16.8%,增幅为11年来最大,以猝不及防的速度进入了真正的深度老龄化社会。对于一个制造业立国的国家来说,这个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且支出负担越来越严重的养老金赤字危机正在将人口红利变为“人口负债”。

在城市化过程中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务工人员,乡土精神让他(她)们愿意以与留守土地相比的廉价工资,从事低端辛苦的工作,这构成了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宝藏”。但现在他(她)们已经老去,90后、95后的年轻一代,绝大多数已经不再具备父辈们对辛苦工作和社会不平等的容忍和宽容。

因此,一代农民工快速老去,新一代中国工人又没有成长起来,全国面临制造业工人的用工荒,这将使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褪色不少,无疑也会对全球的制造业供给体系造成巨大的影响。

中美关系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的衰退,文明之间的冲突,地缘政治的风险等等复杂不确定因素,也都对全球供给体系造成深层次的伤害。全球“芯片荒”就是伤害的后果之一。

发动贸易战,核心技术“卡脖子”,实际上是国家“巨婴症”的表现,是典型的逆全球化而行。全球产业链的稳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需要各国、各文明圈以开放的心态相互理解和容纳,需要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孤立主义、宗教主义等极端情绪的淡化和消弭。

然而今天的世界却恰恰相反,这些不稳定因素在疫情和极端不平等等因素的作用下正积累的越来越多,随时会以各种冲突和危机的形式爆发,这无疑也将会对全球供给体系造成前所未有的重创。这些都需要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共同为修复全球供给体系和保持供应链的稳定而努力,否则将会集体进入一个更大的危机。

中国近几年一直在为保护供给体系的稳定性而努力。如果说上游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清理过剩、低效产能,提高国内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那么从疫情后开始构建的国内外联动的双循环体系,则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安全、更加有保障的供应链体系。

在双循环体系的保障下,即使全球供应链因为疫情、极端天气、国际政治等不可控因素而变得不稳定甚至中断,国内的供给仍然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因此双循环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于,建立起一套国家经济、能源、粮食和技术等安全体系。这套体系的建立,固然需要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国家能力的加持,但绝非闭门造车、闭关锁国和集中管控,而是以更高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精神,竭尽全力融入到全球新的贸易和科技浪潮,并发挥出一个大国应尽的责任。(来源:西泽研究院(wendao-thinkers) 作者:赵建教授)



                        

多重危机循环助推共振 美“滞涨”危机已清晰可见                 
【研究员】:wh
在供应链崩溃冲击下,美国民众正在忍受物资短缺与生活成本飙升的煎熬。大型超市早就开始对日常消费品限购,耐用消费品缺货需要长期等待。调查机构显示,零售商网站上“断货”的消息比去年增加了172%。汽油、天然气、食品、日用品等几乎各种品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1635317063953548.jpg

【博览财经特稿】数月来,美国供应链危机愈演愈烈。港口拥堵、运力不足、货船滞留,供应链与物流系统陷于崩溃。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不少零售店货架却空空如也。供应链危机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一环影响下一环,商品供应短缺、涨价、限购与延误困扰着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经济运行遭遇空前严重的冲击。

供应链危机暴露出美国深层社会结构问题,短期内根本难以消除。它进一步加剧美国通胀危机,提高民众生活和经济运行成本,打击消费信心,阻碍经济复苏进程。

随着美联储计划缩减购债规模,美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刺激效应消退,不仅增长动能被釜底抽薪,而且将加剧美国债务风险,严重高估的股市也有崩盘的风险。供应链崩溃、通货膨胀、劳工短缺、金融风险积聚等多重危机循环助推共振,美国“滞涨”危机已清晰可见。

供应链危机失控

美国的供应链崩溃已持续数月。在供应链崩溃冲击下,美国民众正在忍受物资短缺与生活成本飙升的煎熬。大型超市早就开始对日常消费品限购,耐用消费品缺货需要长期等待。调查机构显示,零售商网站上“断货”的消息比去年增加了172%。汽油、天然气、食品、日用品等几乎各种品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什么都缺,最缺的是工人,装卸工、卡车司机、仓储工人。这不仅大幅增加了物流成本,更导致码头上堆积如山的集装箱,和港口外绵延上百里等待泊位的货船。

1635317076946171.jpg

货船在港口平均等待时间长达三周,船运滞留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由此产生高额的滞留费、附加费,并导致各种联运延误。一些船主因为无法缴纳港口各种费用而不得不弃船。

港口拥堵还使空集装箱无法运出,货运集装箱一箱难求,价格飙升至一年前的十倍。而最近几周,从亚洲运往北美的集装箱运费从1500美元的价格已上涨至30000美元。

大批零售商在库存不足与供应混乱中苦苦挣扎,消费者被提醒提前购买圣诞季用品。顾客要么面对空空如也的货架徒叹奈何,要么面对飙涨的物价望而却步。

即将到来的圣诞季,很多美国人可能不得不面对一个没有火鸡的感恩节,没有礼物、没有玩具、没有圣诞树的圣诞节。甚至由于缺少伐木工人,木材、纸浆极度短缺,连新书供应都已经很困难。

由于商品供应短缺和物流限制,大量在线零售商不得不转向二手商品市场,由此带火了网上的二手货交易,美国二手商品零售创下历史新高。

供应链危机正在给美国经济、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冲击和困扰。供应短缺与延误使越来越多的行业拉响警报,被迫停业或停产。

首当其冲是零售业和酒店、餐饮服务业等,由于美国的禽类、牛肉、猪肉等供应和储备大幅下降,连作为美国快餐业招牌的肯德基也面临无鸡腿可炸的窘境,不少餐厅和酒店因招工不足和原物料供应问题而关门大吉。汽车制造业也深受供应链瓶颈影响而被迫停产、减产。8月美国工业产值下降0.4%,9月下降1.3%,供应链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正在持续显现。

供应链危机成因复杂,犹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业内人士预计,美国供应链瓶颈的困扰将至少持续一到两年。

供应链危机暴露美国经济与社会积弊

面对日益失控的供应链崩溃,美国总统拜登再也坐不住了。拜登在10月13日发表讲话,下达了解决供应链危机的“90天冲刺”命令,要求美国最大的两个港口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实行24×7工作制,并允许运输卡车在交通较为通畅的夜间运送货物,要求各部门与港口、物流公司以及零售商通力合作,以解决港口货物积压和消费品供应紧张的局面。拜登甚至考虑动用国民警卫队协助以解决供应链危机。

1635317093638938.jpg

然而,人们对总统这些部署的效果并不看好。供应链危机其实暴露了美国深层的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积弊。

首先是美国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参与率不足的问题。疫情以来特朗普和拜登比赛式的大把撒钱和慷慨的失业补贴,使不少美国人有了“躺着挣钱”的依靠,这可能大幅度地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意愿。

即使目前疫情救助和失业补贴陆续到期,但很多人已经不再愿意回到工作岗位,或者主导辞职以寻求薪酬更高的职业,那些艰苦、低薪或近距离接触顾客的职位更是乏人问津。

这导致美国一方面出现上千万的用工缺口,另一方面是大规模的自主离职潮。8月份,美国总离职人数约600万人,其中430万人为主动辞职。对疫情流行的担忧以及对工资收入的不满,可能使数百万劳动人口永久性地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全社会就业参与率在下降,而那些辛苦的底层码头工人、仓储工人、卡车司机、零售店和餐厅服务员、制造业工人、护士等工作岗位首当其冲。

纵然总统下令码头工人和卡车司机彻夜加班,但即使提高加班工资,寥寥无多的工人哪里愿意忍受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呢?

劳工辞职潮和用工荒之外,美国又遭遇愈演愈烈的罢工潮。目前美国已有约10万名工人正在罢工或准备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在最近两个月,全美就已有近40家工厂爆发了罢工事件,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如今美国的罢工浪潮正在机械、石油、采矿、食品、医疗、电影制作等行业加速蔓延,进一步加剧美国劳动力短缺的危机。

疫情以来美国财富分配加速两极化。自去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470多位亿万富豪的总财富增加了2.1万亿美元,增幅达到70%。美国最富有的1%人拥有的财富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了整个中产阶级的财富,而中下层民众在通胀下承受收入缩水和生活质量下降的痛苦。顶层倚仗资本在食利,而底层在社会阶层固化的绝望中选择了“躺平”。“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的弊病更加严重。

1635317103884811.jpg

供应链危机更加突显了美国产业空心化的问题。美国是典型的消费社会,制造业流失严重,即使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但大多也是无工厂企业,生产端基本分布于境外,各种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今年以来,全球疫情多点爆发,印度、越南等东南亚生产型国家因为严重疫情,产能严重受限,加剧了美国供应紧张。今年疫情期间越南有超过4万家工厂停工,大多数为电子、芯片、手机制造、服装企业等,运动品牌耐克与阿迪达斯暂停了在越南的业务。

当前,越南仍在疫情冲击下试图恢复生产,却发生200多万劳工集体大逃亡。印度正努力开启经济,却遭遇全国范围的用电荒。

美国公路、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老旧早已不堪重负,在供应链承压的形势下,愈发暴露出不足与脆弱,运输系统的落后与低效也加重了物流困难。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今年发布的评估报告对美国基础设施的总体评分是“C-”,即“有重大缺陷”。一场暴风雪可以使数个州的电力系统瘫痪,一场暴雨也能够让25%以上的道路和桥梁不得不关闭。这都为解决供应链瓶颈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供应链危机加剧通胀难题

4月以来美国的高通胀至今愈演愈烈。当通货膨胀遭遇供应链危机,只会让通胀雪上加霜。美国银行首席投资官迈克尔•埃夫斯表示,目前美国运费同比上涨210%,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3%,能源成本同比上涨71%,房价同比上涨20%;在过去半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7.2%,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劳动力短缺又抬升了工资水平,这导致工资——物价螺旋上涨的循环,为居高不下的通胀火上浇油。房价与房租齐涨,天然气的涨价大大增加了居民冬季采暖的支出,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扬,也大大提高了民众的通胀预期。

通胀重压之下,美国中下层民众备受痛苦煎熬,六成家庭陷入财务困境,其中两成家庭已经入不敷出,挣扎在贫困线上。

不断上升的通胀预期严重打击消费者信心。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和密歇根大学最近公布的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年内高点分别下降25.3和18.4个百分点。

原材料价格上涨与供应延误也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悲观情绪正在企业主中间蔓延。而消费者与企业的预期往往具有自我实现和加强的作用。

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新一波上涨、能源短缺、国际物流价格飞涨、供应链受阻等诸多压力下,全球经济复苏进一步放缓。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在全球疫情不确定性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全球产出和供应前景仍不乐观。

美国的供应链危机、劳动力短缺与工资上涨压力与商品供应短缺、通货膨胀形成相互推波助澜的循环加强效应。这决定了美国供应短缺的问题仍将持续较长时期,也使美国的高通胀在更长的时期处于上升通道。

美联储政策转向极可能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拐点

前期,美联储为支持美国经济复苏,刻意淡化通胀影响,一再坚持“通胀是暂时的”,竭力维持量化宽松政策不变,迟迟不肯缩减购债规模,这使美联储已经错失遏制通胀的时机。

通胀居高不下的局面,使美国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面临巨大压力。其实,美联储未必真的相信自己所说的“通胀是暂时的”,之所以那么说不过是为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寻找托词。实际上,美联储迟迟不肯转变宽松货币政策,非不为也,是不敢也!

其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已经深陷对宽松货币政策的依赖而不能自拔了:在财政连年赤字并不断累积的形势下,美国政府的巨额债务需要美联储牵头来接盘,而拜登政府雄心勃勃的各项投资与刺激计划也急需美联储印钞以提供资金才能执行。

如今,在前所未有的高通胀压力下,所谓“通胀是暂时的”,连美联储自己也不敢相信了,其量化宽松的独门绝技已经走到尽头。

美联储是政府债务的主要承接者,美联储持续增加购买国债才使美国政府巨额债务得以持续。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急速扩张中,财政部发行国债及票据资产占比已超过63%。目前美联储每月增加1200亿购债规模中,800亿美元为国债。

如果美联储减少或停止购买美国国债,将使美国国债缺少最大的支撑,其他投资者对美债的接盘难以满足美国国债的庞大规模,还将大大提高美债的收益率,增加政府发债成本,美国政府巨额债务的可持续性成疑。

同时,美国虚高的股市也离不开美联储超宽松的流动性和低利率支撑。美国股市去年以来一路高歌的繁荣景象,已经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美国股市总市值超过GDP两倍,处于严重高估,美国股市已是“高处不胜寒”,一旦美联储减少购债或停止低利率政策,股市泡沫面临被刺破的风险。

股市承载着美国家庭和投资者的财富来源,某种程度上美国经济兴衰系于股市荣枯。股市一旦暴跌,将使美国家庭及投资者财富、上市公司市值严重缩水,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将是伤筋动骨,并可能引发大批企业连锁的债务冲击和金融巨震。

最近以来,从高盛、摩根到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在发出美国“滞涨”的严厉预警。“末日博士”鲁比尼预言,美国可能再次面临1970年代的“滞胀”,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债务危机;著名投资家罗杰斯最近直接断言全球及美国正在逼近“我们有生以来最大的熊市。”

1635317129918312.jpg

10月14日,英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前英格兰银行利率委员会成员布兰奇弗劳和伦敦大学学院经济学教授布莱森,又对美国经济泼了一盆冷水,警告美国经济正在走向衰退。

他们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消费者信心下降是经济衰退的先导指标。由于最近几个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这种变化与2008年经济大衰退前的情形惊人相似,表明美国经济已经亮起警报,并预测美国经济在年内将走向衰退。

他们研究了自1978年以来消费者情绪与经济景气的联系,据此比别人更早预言了2008年的大衰退,因此他们坚信这次也是对的。两位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的判断还基于美国劳工市场与通货膨胀的持续恶化。

在持续高通胀的巨大压力下,美联储不得不考虑缩减购债规模,TAPER(观察者网注:央行逐渐缩减资产购买规模,收紧货币政策,退出量化宽松)很可能在年底前就开始推出。根据美联储透露出的缩减购债方案,每月将减少购买100亿美元国债和50亿其它抵押证券资产,到明年中结束购债计划。

美联储减少购债,标志着超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而一旦离开美联储这部得心应手的印钞机,美国政府的巨额债务风险将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会釜底抽薪,股市泡沫也面临刺破的危险,并可能引爆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债务危机。

美国今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根本上靠超宽松货币和强财政刺激支撑,复苏的基础本就脆弱,包含了太多水分。而没有了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加持,美国的财政刺激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经济复苏的动能骤然消退,增长前景堪忧。

通货膨胀、供应链危机、劳动短缺与工资上涨、金融风险积聚已经使美国经济步履维艰,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极有可能成为压垮美国经济的又一根稻草。笔者预测,美国“滞涨”的前景已经清晰可见,而一场更猛烈的金融风暴也正在悄然酝酿。(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独立经济学者高德胜)



                                 
                                           人物广角
                 



一个千亿金控帝国的崛起与毁灭 吴刚不过把德隆的故事再讲一遍                 
【研究员】:wh
此后,吴刚仿佛成了上帝的弃儿,一个一个坏消息接踵而至。九州证券的业务乏善可陈,旗下资管计划违约,还招致监管部门处罚;2018年,之前收购而来的富通保险,卖给了周大福,保险业务虎头蛇尾;借贷宝随着P2P暴雷不断,也不得不清退;九鼎集团赖以起家的股权基金,也不复当年之辉煌,基金管理规模逐渐缩小。

                                 

1635317499568278.jpg

【博览财经特稿】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9月29日,九鼎投资发布公告,其董事长吴刚,涉嫌违反基金相关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早在今年1月,九鼎投资因曾经操控5个证券账户,交易九鼎投资的股票,非法获利5亿元,被证监会没收非法所得,并罚款1亿元。九鼎投资的董事长吴刚,也一并被罚款10万元。吴刚再次被调查,看来他的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麻烦也远未结束。

对于九鼎投资和吴刚,大众可能感觉并不熟悉,但是金融圈里,他们可谓是赫赫有名。吴刚和其创办的九鼎集团,都充满着传奇色彩,其崛起之迅速,坠落之猛烈,让人瞠目结舌!

吴刚从一个小小的中专生,抓住了中国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的机会,逆袭成为新三板首富,堪称奇迹。那么,这位一朝登顶的传奇人物,又是如何坠落的呢?

前面经历只能算是开胃小菜

1977年,吴刚生于四川巴中的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里贫穷,天性聪颖的吴刚,只能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拼命学习。

当时的寒门学子,最好的出路是跃过龙门,拿到城市户口,而考上中专,则是最佳的途径。

初中毕业之后,学霸吴刚考上了中专,想尽快改变家庭的命运。然而,教育的政策变化实在太快,中专很快就不香了,通过高中考大学才是王道。

吴刚意识到自己的中专学历贬值,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是学好中专课程以外,还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吴刚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学习上,吃了不少苦头。等中专毕业的时候,吴刚通过自学,还拿到了本科学位。

中专毕业之后,吴刚来到一个水泥厂做会计。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吴刚发现会计并不是自己的志向,然后又开始悉心准备考研。一个坚定向目标迈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向他让路。两年之后,吴刚考了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生。

1635317512732697.jpg

读书期间,吴刚继续发扬了一个学霸的优良传统,先后考下了注册会计师、律师证还有注册评估师。那些嘲笑大学期间考证没用的人,将会被日后吴刚的非凡成就,按在地上摩擦。

硕士毕业后,吴刚来到上海,入职闽发证券,负责投行相关业务。吴刚的学霸因子再一次在体内躁动,工作没多久,他又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在职金融博士。

2002年,吴刚觉得志不在证券公司,于是,他参加了那一年证监会的招聘考试。结果,吴刚一出手,就考了全国第一,正式入职证监会。

对于这种超级考霸,一般大家的印象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但吴刚却不一样,短短五年时间,吴刚从基层员工,做到了证监会最年轻的处长。

只能说,吴刚先天得到上天的垂青,后天又异常努力,职场上风生水起,并不出奇。但对吴刚来说,前面这段经历只能算是开胃小菜,接下来的传奇经历,才是他人生真正的大戏!

九鼎投资一战成名

2007年,中国的A股正走出一波超级大牛市,吴刚敏锐地意识到原始股巨大的套利机会,辞去了让人艳羡的处长职务。吴刚拉上好友黄晓捷,两人借了250万元,在五道口租了间地下室,成立了九鼎投资。

1635317524685676.jpg

没钱、没名气、没成功经验,九鼎投资举步维艰,摆在吴刚和黄晓捷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钱从哪里来?

吴刚和黄晓捷只能拿着几张构想图纸,东奔西跑,去寻找民营企业老板融资。有一次,两人去绍兴募资,两天马不停蹄地见了十几个老板,费尽口舌,却没人相信他们能成事,一分钱也没有募集到。

接待他们的朋友,看他俩实在是可怜,就安排了一个朋友的车,送他们回上海。吴刚和黄晓捷坐在后排,一路上,都在讨论如何把股权基金做好。快到上海的时候,前面开车的司机突然回过头来对他们:我觉得你们做的这个股权基金很有意思,要不我投个几千万吧。

吴刚和黄晓捷当时就惊呆了,本以为人家是个司机,原来人家是个低调的大佬。就这样,这位“司机”大哥第一笔投了750万元,后来又追加到5000万元,成为上海昆吾九鼎的第一个合伙人。

有米下锅,吴刚再一次发挥勤奋的天性,在全国四处寻找优质的投资标的。吴刚瞄准那些即将上市的企业,以比其它股权基金更高的估值,迅速介入投资入股,抢占先机。

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之后,吴刚快速扩充团队,借助券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地区证监办和金融办,获取投资标的,以快准狠的战术,迅速攻城略地。

以“扫街”的方法跑马圈地,将股权投资工厂化、流水线化,在业内实属首创,打得自由懒散的对手们措手不及。这还不是吴刚取胜的关键因素,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再一次将上市的门槛降低,这才让九鼎投资获得惊人的成功。

2010年,第一批创业板上市股票解禁,吴刚投出的吉峰农机和金亚科技,获利达到了25倍。股权基金的投资人获利丰厚,九鼎投资一战成名,吴刚在业内声名鹊起。

九鼎投资发行的基金开始受到热捧,当时,九鼎投资每3个月就会发行一只新基金,每只基金规模5-10亿元,让业内人士侧目。然而,股市行情瞬息万变,让人难以捉摸,吴刚和九鼎投资也将迎来第一次危机。

事出反常必有妖

2012年5月,上证指数一直在2000点左右徘徊,人气极其低迷,证监会有意识地放慢了IPO过会的节奏。12年底,IPO就彻底暂停了;当时排队上市的企业高达800家,九鼎投资的企业就有50家。

企业无法上市,基金就无法退出,投资人就没有收益。政策对股权基金造成致命的打击,这一停,就停了两年。这是吴刚和九鼎投资最艰难的两年,所幸的是,他们熬了过来。

2014年,A股迎来一波杠杆牛,IPO堰塞湖被打开。与此同时,已开板两年的科创板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吴刚再一次抓住了这一次历史性机遇。2014年4月,九鼎集团挂牌新三板上市,吴刚创造性地将投资人的基金转成股份,开创了投资人的另一种退出模式。

也是在这个时候,吴刚动起了小心思,开始犯错了。他利用冯某的证券账户,购买了九鼎集团3亿多股;随后,九鼎集团以每股610元的价格,向138名股东发行579万股,融资35.37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吴刚利用5个他人证券账户做为“气氛组”。他通过九鼎集团,给5人借了16亿元,去认购了九鼎集团定向增发的股票。与此同时,5人写了委托书将证券账户交给吴刚使用,他们随时要将股票售出的款,归还九鼎集团。

自己借钱给别人,购买自己的股票,事出反常必有妖。2015年5月份左右,吴刚将6个证券账户所持有的九鼎集团股票悉数卖出,获利将近5亿元。

通过多次定向增发,九鼎集团手上募集了100亿的资金,估值最高攀升到了1000亿。九鼎集团成为新三板市值最高的公司,吴刚也成为了新三板首富,个人身家一度高达180亿元。

吴刚抓住了中国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监管相对宽松的黄金时期,备足了粮草。

1635317541837873.jpg

此时,九鼎集团耗资41亿元,收购了中江集团,间接控制了上市公司中江地产。随后,吴刚将股权基金注入中江地产,将其更名为九鼎投资;至此,吴刚手中有在新三板挂牌的九鼎集团,以及A股上市的平台九鼎投资。

2015年9月,吴刚马不停蹄地让九鼎投资,抛出了一份120亿元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计划,企图将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发挥到极致。

然而,九鼎集团的一系列资本运作,饱受市场质疑,监管部门也备受压力,这一次融资并没有成功。但吴刚却开足了马力,再一次四处出击,着手建立他心目中的金控帝国。

2015年7月,九鼎集团宣布以106亿港元,收购香港富通保险全部股权,开始进军保险业务。为此,九鼎集团宣布停牌。与此同时,九鼎集团出资设立易付通,拿下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控股九州证券,拿下证券牌照;控股中捷保险,拿下保险经纪牌照。

九鼎集团如一个八爪鱼,看到机会都想伸一只脚进去,就连臭名昭著的P2P,九鼎集团还布局了借贷宝。轻浮冒进,盲目扩张,这一次,吴刚还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吗?

吴刚仿佛成了上帝的弃儿

在这些细分领域毫无根基的九鼎集团,四处出击的后果,就是满盘皆输。市场终究会用脚来投票,2018年3月,停牌两年之久的九鼎集团复牌后,股价直接腰斩,市值只有513亿。与此同时,九鼎集团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此后,吴刚仿佛成了上帝的弃儿,一个一个坏消息接踵而至。九州证券的业务乏善可陈,旗下资管计划违约,还招致监管部门处罚;2018年,之前收购而来的富通保险,卖给了周大福,保险业务虎头蛇尾;借贷宝随着P2P暴雷不断,也不得不清退;九鼎集团赖以起家的股权基金,也不复当年之辉煌,基金管理规模逐渐缩小。

到2020年底,所有项目的投资本金仅有134亿。基金管理规模缩小,带来的是九鼎集团的营收和利润下滑,2020年的营收收入只有3亿元。

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下滑,叠加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不利消息,九鼎集团和九鼎投资的股价节节下跌。2021年10月,九鼎集团的股价跌到每股只有0.46元,市值只剩下69亿元,距其巅峰的1000亿,已经被“脚踝斩”。

吴刚和他的千亿金控帝国,崛起不过8年时间,其兴也勃;从巅峰到低谷,坠落也不过6年,其亡也忽!一个只靠资本高举高打,企图通过资本渗透产业,却在产业运营毫无根基的公司,注定是会走向失败。

唐万新的德隆系是前车之鉴,吴刚的九鼎系不过是把德隆的故事再讲了一遍。吴刚不是第一个讲资本故事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世道有轮回,苍天绕过谁?(来源:大江湖解局 作者:江湖大大)



                                 
                                           社会热点
                 



撤县设区突成潮流 新一轮“撤县潮”来了?                 
【研究员】:wh
从县到县级市、市辖区,无论是定位还是管理模式都有着明显不同。县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行政建制,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导。县级市和市辖区则是与城市管理模式相适应的行政建制,经济产业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所以,我们看到,在百强县榜单上,排名居前的基本都是县级市。

                                 

1635317901524778.jpg

【博览财经特稿】新一轮撤县(市)设区来了。日前,四川省民政厅在答复相关建议时透露,目前正在争取国家部委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建议民政部重点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撤县设市(区)工作。

此前,福建省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文件提出:支持县城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基础较好或承担特殊功能的县改为县级市。有序推进条件成熟的县(市)撤县(市)设区,支持福州条件成熟的县(市)改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河南省民政厅近日召开的党组会议提到,严格贯彻落实行政区划管理各项制度,稳慎推进撤县设市、撤县(市)设区,助力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发展。

无独有偶,撤县设区(市)频频现身于各地的十四五规划中。郑州、昆明、贵阳、温州、嘉兴、咸阳、渭南、九江等地,明确提出有序推进撤县设区工作。撤县设区,为何突然成了潮流?

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县城的共同选择

过去10年来,我国消失了100多个县。目前,我国共有1300多个县、900多个市辖区、300多个县级市。与10多年前相比,市辖区增加了110个,县减少了141个。

1635317913351658.jpg

县城的批量消失,带动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率先进入“无县”时代。除四大一线城市之外,还包括武汉、天津、南京、佛山、厦门等主要城市,以及广东东莞、广东中山、海南儋州、甘肃嘉峪关等不设区县的地市。

如今,在超大特大城市之外,一些省会城市乃至地级市,不约而同开始追逐撤县设市(区)。

撤县设市,相当于将县城升格为县级市,行政级别保持不变,但县城更多是农业管理模式,而县级市则是城市管理模式。这是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县城的共同选择。

撤县设区,则是将县城升格为市辖区,行政级别同样保持不变,但也意味着转为城市管理模式,且进入城区之列。

在撤县设市、撤县设区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正在推进撤市设区,从县级市改为市辖区,同样能带动区域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

撤县为何突然成潮流?

从县到县级市或市辖区,行政级别基本不会有任何变化,这与升格为更高级别的副省级城市、直辖市有着实质性不同。虽然行政级别不会发生变化,但撤县设市(区),则会带来诸多变化。

从县到县级市、市辖区,无论是定位还是管理模式都有着明显不同。县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行政建制,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导。县级市和市辖区则是与城市管理模式相适应的行政建制,经济产业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所以,我们看到,在百强县榜单上,排名居前的基本都是县级市。

1635317925725970.jpg

从县到县级市、市辖区,意味着城镇化更进一步,有助于推动农民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同时,撤县设区,则会拉动县域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距离,可以享受到市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

不过,撤县设区,县城也会付出一定代价:失去了在土地、规划、财政等领域相当大的独立支配权。正因为这一点,撤县设区曾经一度引发巨大争议,苏州原吴江市等地撤市设区,就曾面临长期博弈,但最终都得以顺利推进。

许多城市晋级特大城市的捷径

相比城市定位之变,更直接的利好在于城市能级的提升。撤县设区之后,城区人口迅速扩张,为一些城市跻身特大超大城市奠定基础。

对于所在城市来说,撤县设区最直观的利好,当属城区人口的膨胀,从而带动城市能级的抬升。

众所周知,我国以城区人口来界定城市规模,将城市分为超大城市(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万以上)0、I型大城市(300万以上)、II型大城市(100万以上)、中小城市(100万以下)等。

1635317939519134.jpg

能否成为特大城市乃至超大城市,衡量的标准在于城区人口,而非全市常住人口。

所谓城区,根据官方定义,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常住人口破千万的苏州为何未能跻身特大城市,原因就在于苏州下辖昆山、张家港等4个县级市,不与主城区合并计算。

而同样拥有千万人口的石家庄和山东临沂,之所以止步于特大城市之外,原因也在于下辖多个县域,镇区和乡村人口过多,而城区人口不足。

所以,通过撤县(市)设区,能直接扩大城区范围,城区人口迅速飙升,城市能级自然也能得到提升,这是许多城市晋级特大城市的终南捷径。

哪些经济强市会迈入“无县时代”?

在万亿GDP城市中,行政区划里仍旧存在县(县级市)的包括苏州、重庆、成都、杭州、长沙、郑州、无锡、宁波、合肥、西安、福州等。

其中,除了重庆作为省级直辖市相对特殊之外,下辖县市最多的当属成都,共有金堂、浦江、简阳等5市3县,其次为福州则有闽侯、闽清等6县1市,郑州拥有新郑等5市1县,合肥拥有肥东、肥西等4县1市等,长沙还有长沙县等2市1县等。

1635317952547664.jpg

这些城市里,对于撤县(市)设区推动相对积极的,包括郑州、合肥、福州等地。

前两年,撤县设区得到了普通支持和鼓励,但如今政策开始变得谨慎起来。国家发改委年初曾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超大城市要划定并坚守城市开发边界,慎重撤县设区。

的确,一些偏远郊县固然变成了市辖区,与中心城区由于距离过长也难以融合发展,而一些经济基本面良好、产业强劲的县市,强行变成市辖区未必有利于其发展。

不过,对于一些市区面积相对较小、发展空间不足的城市,撤县(市)设区乃至合并周边地市仍旧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不难预料,未来,撤县设区可能会更加谨慎,但无疑还会继续推进。(来源:国民经略 作者:凯风)



                        

持续高压环境下 楼市已经入冬不容置疑                 
【研究员】:wh
房价整体下跌后,负面情绪就在炒房群体中蔓延。部分一线城市的炒房客已经开始撤退。有中介透露:“近期有一部分手中持有多套房的业主,原本都把房子放在我们这边出租,现在却要提前解约,宁愿赔付违约金。据他们说,现在急着要把房子卖掉。”

                                 

1635318350450495.jpg

【博览财经特稿】秋风猛烈,楼市降温明显。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一期的70城房价指数数据显示,超一半城市的新房房价环比下跌,超70%的城市二手房房价环比下跌,下跌面持续扩大。其中,70城新房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0.1%。值得注意的是,这是2015年5月以来的首次下跌。

楼市悄然入冬

9月的数据,说不上好看。国家统计局70城房价指数显示,全线普跌——新房房价出现下降的城市连续4个月增加,9月达到36个;二手房方面更是萧瑟,9月二手房房价出现下跌的城市达到52个。

4个一线城市的新房价格指数变化不大,从8月的环比上涨0.3%转为持平;31个二线城市的新房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也从上涨转换为持平;新房房价明显下跌的是三线城市,价格环比由8月的持平,转为下降0.2%。

三四线城市的新房价格普降,应该跟前段时间房企为了回款大打价格战有关。为了应对房企降价,多个城市出台了房价“限跌令”,严禁房企大幅调低项目售价。

同新房相比,二手房市场更为萧条——在二手房房价方面,一线城市环比下跌0.4%,二线城市环比下跌0.1%,三线城市环比下跌0.2%。

在成交量方面,此前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了《热点城市二手住宅市场报告》,2021年9月,易居监测的11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下降19.8%,同比下降45.5%,几乎腰斩。

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过半城市在9月都降价了,新房价格指数更是6年以来首次环比下降。

对于楼市的现状,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当下房价已经是2015年2月后,数据最差的一次,而且从普涨到普跌。”楼市,已经入冬!

天花板开始崩塌

楼市入冬,跟持续高压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截至10月15日,2021年房地产累计调控次数超过500次,平均每月调控超过50次,达到历史之最。

高压环境下,房地产市场出现“退烧”也就不难理解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8%,这是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7个月收窄后,年内首次进入个位数。

在房企纷纷缩减销售额的同时,二手房市场也出现了“地震”,部分房价天花板已经开始跌下神坛,出现局部坍塌。

近日,北京楼市被一套二手房的成交价刷了屏——50㎡的大开间,最后“只”卖出600万元的价格,单价为12万/㎡——这套二手房位于海淀的万柳片区,这里是北京最顶尖的学区房片区,而房屋所在的蜂鸟家园,因小区房源多为小户型,一度成为万柳片区的上车神盘和价格风向标。

就在今年3月,蜂鸟家园成交了一套43.98㎡的大开间,其成交价高达985万元,单价为22.4万/㎡。不过半年的光景,蜂鸟家园的成交价就出现了如此大的下降,着实让人唏嘘。

房价出现下降的不只北京,还有深圳。日前,深圳学区房降价600万的消息上了热搜,引发网友围观。

据央视财经报道,深圳顶级学区百花片区的二手房房价出现下降,有的房源降价甚至达到数百万元。9月,百花片区核电花园一套房源成交,其成交价为1100万元,而此前同样户型的房源价格在1700万。

1635318370611838.jpg

市场预期不断下调,倒逼越来越多的业主做出“妥协”,愿意降价出售。百花片区南天二花园一套88.78平的房子,曾经的挂牌价是1950万,后来业主主动将房价下调到了1880万。而且这位业主还表示,自己的心理最低价位是1700万。

毕竟,房价都是跟着市场走的,而2021年的深圳楼市着实萎了。

二手房去化困难

房价整体下跌后,负面情绪就在炒房群体中蔓延。部分一线城市的炒房客已经开始撤退。有中介透露:“近期有一部分手中持有多套房的业主,原本都把房子放在我们这边出租,现在却要提前解约,宁愿赔付违约金。据他们说,现在急着要把房子卖掉。”

以北京为例,全市二手房挂牌量已从6月的7.66万套,上涨到10月21日的8.96万套;而在广州,9月初的二手房挂牌量为8.3万套,截至站长发稿前,其二手房挂牌量已经达到9.32万套。

二手房挂牌量在短期内出现大幅上涨,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楼市信心不足,二手房去化周期延长。我们将视线转移到二线城市,会发现这个现象更为明显,天津的二手房挂牌量已经达到17.4万套,重庆的二手房挂牌量也高达16.7万套。全国同此凉热,大多数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都在往上飙升。

说到二手房市场“退烧”的核心原因,站长觉得,官方出台的二手房指导价“功不可没”。以最早推行二手房指导价的深圳为例,今年9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量仅为1765套,与曾经的过万套的月成交量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深圳12年以来,月成交量首次跌下2000套。而在国庆期间,深圳的二手房成交量更是屈指可数——竟然只成交了4套。

深圳周边区域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楼市成交量同比下跌均超过50%,这在近几年实属罕见。曾经被深圳人带动的惠州楼市,在楼市入冬之后也开始了“大放血”,二手房房价直接打骨折。

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楼市观望情绪非常浓重,加上房企债务爆雷,有钱有资格的购房者基本都在观望,并且倾向于‘再等等,会降价’。”

如果真让购房者等到了房价下降的时候,真的会有大批人涌入楼市吗?只怕也不见得。毕竟,大多数购房者都是买涨不买跌的。往年无数次经验告诉我们,房价一旦进入下行通道,持币待购的买房人总觉得它还会继续下跌,反而不会急于出手。

楼市现在的处境着实不易,但从风向来看,基本面不会变。目前,高层虽然向房地产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但考虑到调控政策保持稳定,资金紧缩的惯性影响还在,潜在效应或许要在新一年才能体现出来。至于这种潜在效应的实际效果会如何,还得看届时的市场反应了。各方博弈,仍在暗涌。(来源:地产情报站(ID:dichanqbz) 作者:白罗)



                                 
                                           形势分析
                 



中国房地产最大变局加速 不要低估房产税试点的连锁反应                 
【研究员】:wh
话声刚落,房地产税试点工作就已铺开。无论是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还是态度之坚决,都超乎社会各界预期。毕竟,房地产税提出已有10多年时间,而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等也多次现身于官方文件,但一直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社会对于房地产税的呼声之高与推进之慢,形成了鲜明对比。

                                 

1635318754716036.jpg

【博览财经特稿】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

1635318765801783.jpg

这意味着,争议多年之久的房地产税终于开始启动,中国房地产再迎前所未有的超级变量。

大加速

突然加速,这是许多人对房地产税试点的第一印象。就在一周前,《求是》杂志刊发的高层重磅文章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做好试点工作。

话声刚落,房地产税试点工作就已铺开。无论是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还是态度之坚决,都超乎社会各界预期。毕竟,房地产税提出已有10多年时间,而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等也多次现身于官方文件,但一直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社会对于房地产税的呼声之高与推进之慢,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在几天前,乐观者预测房地产税最快也要到年底落地,大部分人则豪言三年五年都未必能落地。然而,这一次,房地产税在高层定调之下迅速推进。雷厉风行之下,背后的信号可想而知。

房地产税,向谁征收?

根据相关文件,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这意味着,除了农村住房之外,各类房地产都将纳入税征收范围,但不同房产征收方式不同。

房地产税虽然是新鲜事物,但房产税早已有之。早在1986年,我国就已出台房产税相关条例,对经营性房产开征房产税,而自住房产则在豁免之列。

作为非居住用的房地产,商铺、写字楼,开征房产税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写字楼房产税一般按照租金的12%进行征收,未来大概率仍旧沿袭这一模式。而对于居住用房产,主要包括商品住宅、商住公寓,将成为新一轮房地产税试点的主要征收对象。

根据官方此前透露的信息,这些房产的房地产税将会按照评估值征收。换言之,与商铺写字楼按照租金征收不同,住宅大概率将会按照房价进行征收。假设某地房地产税率为1%,1000万评估价的房产,每年就要缴纳10万房产税,10年就是100万,不容小觑。

农村宅基地

为何豁免于房地产税?官方明确,房地产税试点,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

我国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城市土地基本都是国有土地,而农村土地为集体土地,土地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其市场权益和价值的不对等。

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及房产只能在集体内部流动,不允许上市交易。有关部门多次重申: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

既然权益有别、价值不对等,农村房产豁免于房地产税之外也是正常的。相比土地权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农村并不具备开征房地产税的条件。

几乎所有农村房产都是自住房产,除了超大特大城市里的城中村,这些房产几乎不附带任何投资性需求,更不好用炒房需求。同时,农民收入相对微薄,与城市有房一族有着天壤之别,向宅基地征收房产税既不现实,也有违其“推进共同富裕”的初衷。

哪些城市会成为试点?

官方文件指出,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这说明,房地产税是试点先行,在试点基础上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再面向全国推广。哪些地区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城市?

目前官方尚未明确。但从社会各方的讨论来看,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正在打造自由贸易港的海南,呼声最高。

1635318790151561.jpg

这不仅因为三地都享有超级政策红利,需在一系列重大政策面前尽到“示范”之责,还因为几地房价位居全国前列、房价收入比名列前茅。当然,具体哪些城市率先试点,有待官方进一步明确。

试点先行,何时全国推广?

房地产税试点要持续多久?根据文件,授权的试点期限为五年。这意味着什么?

先试点,再立法,这是房地产税推进的时间逻辑。但试点期限为5年,不等于房地产税立法非要到5年之后才会推进。

试点相对容易展开,在房价高热的热门城市率先试点,也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而立法则需按照“税收法定”原则,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涉及面更广,推进确实需要时间。

房地产税试点,已经开始逐步落地。那么,房地产税何时立法,又将何时向全国推广?

从官方表态来看,目前仍无时间表,可能要视房地产税试点进展而定。但从各方面的规划来看,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有可能在十四五时期(2025年之前)完成。

无论如何,作为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的最大变局,房地产税终于开始发挥其威力。房住不炒,共同富裕,勿谓言之不预也。

房产税会不会降房价?

房产税可以降房价。一处房子,如果持有成本增加,那肯定是要降价的。

首先要降的就是名义房价。比如原来没有房产税时,这个房子卖500万,现在每年要交2万的房产税。那买家不是SB,他的出价就要降低,因为每年都要增加支出。

比如,买家可能出价400万,因为他算一算未来几十年每年要交2万,算下来,还是500万的总价,但这时,出售方的收入就会减少100万。

这一百万被政府收取了。但买家就沾便宜了吗?没有。大部分购房者是需要银行贷款的,相当于每年增加两万元的还款。名义价格的下降,不过是首次支付的钱减少了而已。

其次,房产税会减少购房者的数量,增加卖房者的数量。既然存在持有税,那购买房子出售和出租的收益都会降低,用于自住的也会减少。比如,美国人可比中国人富多了,美国的房子也比中国要便宜,比如美国德州,平均房价(一栋)才16万美元左右,但美国人拥有住房的比例才60%左右。

为什么,因为有房产税啊,既然持有成本这么高,租房他不香吗?德州的房产税在美国算比较高达3%。这就减少了购房者的数量,需求减少,那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有人要说了,多套房征收,不会产生这个问题。小范围多套房征收,确实对房价影响不大,重庆、上海的房价可没有见跌。原因很简单,因为买的人没有房产税,那他买你一套房业主的,还是多套房业主的,对他来说是一样的,他出价是一样多的。

如果征收范围大,短时间内会增加一部分抛售者,形成短期房价下跌,但时间一长,这个影响就将逐步消除。

房产税会提高租金?

有人说,有房产税不要紧,我提高房租,提高房价就可以了,税就可以转移到租客那里,转移到购房者那里去。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因为税收只能向供给方转移,不能向消费端转移。比如,深圳就是有二十万套可用来出租的商品房,租客的数量就是这么多,那供需没有发生变化,出租方的成本增加,并不能导致需求方出价增加。

如果供给方的成本增加,就可以随便增加价格,那所有的企业只要加价就好了,没有企业会倒闭了。

但房产税确实在某些情况下会使得房租增加。这是一个长期现象,因为房产税使得市场上投资房产的人减少,使得空置的住宅减少,那供给减少的情况下,需求没有发生变化,那这时,价格会上涨。所以,我们看到日本、美国房子的出租收益都挺高的。

因为供给者减少,租房客增加。所以,对于无房的人来说,你也不要高兴太早,因为你并不是收益者。炒房者也是供给者,他们多购置房产,就为市场提供了出租房,降低了出租的价格。

如果一线城市每一套房都是自住房,那你想在一线城市租房住,那就是天价。因为没有人有多余的房子租给你,那就是一房难求。

同时炒房者也是降低房价的人,因为当房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炒房者会出售房产获利,他们出售这一举动就增加了市场的供给,降低了市场的价格。

如果市场上没有人有多套房,那新房上市时,就不会面临二手房的价格竞争。但租房的人如果增加很多,又会刺激部分人买房投资,因为租金收益增加了。这时他的目标改变了,不是指望房产升值,而是希望通过租金获利。

放到中国来说,那就是城中村住宅会成为受益者,他们的租金会在商品房投资者数量的减少下,获得更高的收益。

当然,更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经济下滑、租金过高,导致年轻人离开大城市。因为工资也不会因为你租房成本高就上升,成本无法决定价格。所以,不能做出简单的判断,要看整个经济的走势如何。

房产税会使房子失去储蓄功能

中国人喜欢买房子,是因为中国的房子具备一定的储蓄功能,有对抗通货膨胀的能力。

如果你在二十年前、十年前,将积蓄用于投资一二线城市的房产,再差你都比把现金放在手上好。这时,你大概率能享受到城市化的红利,还可以有效对抗通货膨胀。所以,中国有钱人在近几十年来,尽可能减少现金,增加房产,原因是房产是他们的储蓄。

在法币长期通膨的状态下,人们只能通过这种方法保存财富。如果长期征收房产税,那就没有人把房子当储蓄了,因为这是一个不一定会增值的产品,那就使得人们减少了一个保存财富的手段。

而储蓄越困难,资本就越难以形成。很多老板手上多套房,这些房还在他碰到经营风险时,可以换成钱投入到生产中,而如果消灭其这一手段,这意味着消灭很多企业的后备资金。

房产税会导致负房价

很多人以为,降房价后,你就可以买房了。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

我们假设,北京二环的房,现在降成十万一套,只有十万套,北京两千万人,请问,价格降成十万了,你就能买到吗?凭什么两千万人竞争,你就能胜出呢?更可能的原因是,价格十万一套,一年收十万的房产税,你买吗?

如果是鹤岗这种地方的房子,则有可能直接变成负价格。鹤岗有不少房子是四万块钱一套,假设一年的房产税是5000块钱,那他这个房子要卖出去是什么价格呢?

中介要收一万的佣金,买家算了算,二十年,我得付十万元,这房子我只能出五千块买了。交易价格是5000,中介要收10000元,那作为卖房的人,他得出五千块钱,才能把房子卖掉。

他会不会卖呢?当然会。因为放在手上,一年还要出五千块。而我只需要一次性出5000块,就可以把这个包袱甩了。

不要觉得奇怪,日本在非中心城市的区域,大量的房子就是负房价,房东要把房子卖掉,往往需要出一笔钱,也就是负价格,因为持有有成本。如果有一天房产税普及了,四线城市的房子要贴钱才能卖出去,那感觉一定很酸爽。

房产税会导致高层公寓成贫民窟

公寓本来就是低价值资产,因为他的水电费为商水商电,很多还不通燃气,交费税费奇高。如果再加上房产税,那就会使得公寓的价值进一步降低。

新公寓还好一些,如果时间比较长的公寓,那业主能维护公寓价值的动力都将失去。因为持有成本大幅增加,让业主投钱改善整个公寓的状况,比如维修电梯,墙面翻新等,都不会带来明显的收益,那业主会倾向于出售而不是改善状况。

有可能公寓会在房产税的压力下,成为价格低于小产权房的物业。因为小产权房,可是民水民电,还没有房产税,可比公寓要香多了。既然都没有升值的空间了,比较出租价值的话,公寓就不如小产权房了。

房产税预期会使得地产业雪上加霜

房产税虽然公告要试点,但一直没有公布规则是什么。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土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为房地产税的纳税人。

从这句话里猜是试点每套都征的房产税。因为,如果是重庆、上海模式,扩大试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这么郑重其事。

在试点方案没出台之前,所有人恐怕都会猜一个问题,到底是多套,还是单套?那怎么买房呢?只能先等等了。

假设出台的是一套起征的模式,虽然叫试点,但马上就形成一个预期,那其他区域的购房者在这一预期下,要不降低出价,要不就选择观望。假设出台的是多套起征、自住免征的模式,那也会让全国购买第二套以上住宅的消费者止步,因为不知道是否会全国推广。

而现在大量的房企就面临销售不畅,回款困难的情况,这种试点,恐怕对地产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搞不好引发倒闭潮。(来源:国民经略、古三古四 作者:古原、凯风)



                        

延迟退休这口大锅菜不好炒 任何方案想要达成共识都不太可能                 
【研究员】:wh
从全世界范围来说,延迟退休是一个常态,因为这是社会保险这一形式决定的。但对于中国来说,延迟退休的推动,却是无比艰难的一件事,从延迟退休立项推动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官方的正式方案能放到大众面前来检视。

                                 

1635318973390806.jpg

【博览财经特稿】延迟退休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延迟退休的本质,就是增加收入,减少支出。从全世界范围来说,延迟退休是一个常态,因为这是社会保险这一形式决定的。但对于中国来说,延迟退休的推动,却是无比艰难的一件事,从延迟退休立项推动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官方的正式方案能放到大众面前来检视。

而这个时间,已经超过十年了。每一年,总会把这个话题拿出来炒一遍,但每一年,你也看不到任何具体的方案。但给全社会形成的一个预期就是,这个方案马上就要推出了。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为何延迟退休方案这么难产呢?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退休这件事的制度基础是什么?那就是集体所有制。发源于德国的退休制度,首先需要界定一个集体,也就是谁是集体中的一员,谁有资格领取集体的保险金。

当这个集体越小时,那相对的问题就更少。如果这个集体很庞大,甚至象中国这样,十几亿人,那问题就大了。

从退休金的分配上,首先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集体,缴纳城镇养老保险的是一个集体,缴纳农村养老保险的是另一个集体。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城市这个大集体,又分为了各个小集体,也就是每一个城市负责每一个城市中成员的退休金。

长沙人是不能到深圳领取退休金的,各个地方负责各地的社保的收取和发放。那不同的城市的收支情况就不一样,据我所知,当前全中国收支正向比最高的是东莞,社会保险盈余超过了两千亿元,而很多东北的城市,则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得靠中央财政补贴。

这个情况合理吗?不少内地官员就很不爽,我们的年轻人都送到沿海去工作了,他们在当地缴社保,他们的父母在老家领退休金,我们当然付不出来。

所以,在退休金这个问题上,现在又开始了全国统筹,也就是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交的钱,都由中央政府来统一分配,这个统筹的过程已经开始,比例会逐步加大。

统筹就是消灭小集体,要变成一个大集体。而面对一个大集体,要出台一个延迟退休的规则,就变的无比的艰难。因为各地区差异太大,要强行用一套规则要统一想来,这是非常困难的事。那会有哪些差异呢?

第一个差异就是寿命的差异

各地区的寿命是不一样的,上海、北京是发达国家的寿命标准,而云南、宁夏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寿命标准,二者差距在十年左右。

我们假设一个男性在六十岁退休,那云南、宁夏的可以领十年的退休金,上海、北京的则可以领二十年退休金。如果延迟至六十五岁,那云南宁夏的就要多交五年的社会保险,同时还要少领五年的退休金,而他一生中能领退休金的时间就变成只有五年了。

我们假设云南月均缴社保1000元,月均领退休金3000元,在延迟退休方案之前,他可以每年领36000元,十年领36万退休金。

在实施方案后呢?他需要缴五年的社保,一年12000元,五年共计6万元,而他能领取的退休金则缩水一半,只能领十八万,减去其所交的6万元,也就是其60岁后的总收入是12万元。那相对于方案前,他的退休收入剧减了66%,也就是减少了三分之二。

我们再来比较下上海北京的情况。先消除地区社保基数差,我们假设上海月均缴社保也是1000元,月均领退休金也是3000元,在延迟退休方案之前,他可以每年领36000元,由于其平均寿命长,他可以领二十年,于是他就可以领72万退休金。

在实施方案后呢?他需要缴五年的社保,一年12000元,五年共计6万元,而他能领取的退休金则为54万元,减去其所交的6万元,也就是其60岁后的总收入是48万元。那相对于方案前,他的退休收入减少幅度是34%,也就是减少了三分之一。

你看,在不同寿命的区域,受的影响大小是不一样的。这还只是从地区寿命差异来看,还有就是具体的职业寿命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矿工的寿命肯定明显低于公务员。程序员的寿命也明显低于大学老师。因为工作强度不一样,导致的身体损伤不一样,还有一些是特殊工种的,比如与有毒有害物质长期打交道的,寿命也会受影响。

如果以职业来划分人群的话,不同的人受损的程度差异就会更大。比如,有些职业平均寿命可能只比65岁高一点点,那他们的受损感就更加强烈了。疾病是不可知风险,但如果有明显的职业特征的话,那就很难说服他们接受。

第二就是地区经济差异

前面提的各地养老保险收入不同,支出不同,导致内地亏损,沿海部分城市盈利,因而采取统筹方式。但统筹方式带来的麻烦也不小。

假设所有的养老金全部上交给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统一分配,那各地的养老金的差异就不能不面对。因为上海的退休金收入明显高于云南县城的收入,上面计算的那个公式,再把他们的收入差距加上去的话,那就问题更大了。上海人的平均退休工资可能和云南人会差距在三分之一以上。

我们加上地区差,再算一次。假设上海月均缴社保也是2000元,月均领退休金也是5000元,在延迟退休方案之前,他可以每年领6万元,由于其平均寿命长,他可以领二十年,于是他就可以领120万退休金。

在实施方案后呢?他需要缴五年的社保,一年24000元,五年共计12万元,而他能领取的退休金则为120万元,减去其所交的12万元,也就是其60岁后的总收入是108万元。而云南人的退休总收入是12万,这就相差近十倍了。

既然是全国统筹,上海人退休后的收入来源中,也有不发达省份的子弟在上海工作上缴的保险金,那留在老家的父母与上海当地的退休者收入差距这么大,这能被接受吗?

原来的差异是5:10,延迟退休后差异变成了2:8。本来差异就不小,延迟退休会放大这种差距,使得不公平感和受损感更加强烈。

第三是不同体制的差异

公办体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不愿意退休的,因为在职有太多的好处。比如,找他办事的人多,搞的油水多,有额外的收入,社会地位高等等,但如果退下来,很多人不适应,无官不是一身轻,而是一身痛。

即使没有当官,很多在职的体制内员工也有各种各样的好处,同时他们到这个年纪了,上班又极其轻松,甚至可以说,就是在单位边上班边养老。到这个年纪了,领导都得让他三分,谁还管他的考勤?那晚几年退,要什么紧,有好处的事为什么不干?

而体制内的人员数量又极其庞大,包括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等。而公务员、事业编人员还存在寿命普遍更长、退休工资高等更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官民矛盾更加突出。

有一群人无比支持延迟退休,而因为这种好处显而易见,在延迟退休政策预期下,已经使得无数人早已以狂喷两种体制退休的差异了。

那象欧美那样,统一制定一个退休时间表,这只能带来无限的争吵的骂声。

第四是性别差异

男女之间的寿命差别是很明显的,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高三至四岁,但是退休时间却要比男性提前五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女职工还采取50岁就退休的政策,甚至现在还有部分女性可以在50岁退休。这种对女性优待的政策,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广场舞大妈现象。

大把的中国大妈,由于退休早,而其旺盛的精力无处宣泄,广场舞就成为最佳方式。而能每天跳一两小时的广场舞,以这种体力来看,她们干任何工作都是可以胜任的。

如果是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女性可以领取退休金的时间长达三十年以上,甚至与其工龄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其成人后的一半的生命周期是依赖社会保险金来行生存的。

在俄罗斯推进延迟退休时,推迟时间甚至接近了男性的平均死亡时间,这意味着只有女人才能实际领取实际退休金,这引发巨大争议,最后只能被迫调整。

即使拥有这么长的退休时间,非体制内的女性还是反对延迟退休,因为她们认为,她们还承担了带孙子的工作,五十多岁的女性很难找到好工作,又有家务要承担,太晚退休会影响家庭稳定。

而延迟退休的目的是减少支出,增加收入,有一半人的人口是提前五年甚至是十年领取,同时少交五年,这一进一出,就是一个巨大的差额。而在发达地区,这样的差额可以高达几十万。

而将男女拉平时间退休,可能遇到的舆论阻力那又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女人就是几百只鸭子了,几亿女性同时声讨,恐怕天都要黑掉一半。

说完这些差异,再来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延迟退休方案原则。

小步调整,说的是,每过一段时间延长一点,但是问题在于,当方案提出来时,并非当前马上要退休的人感觉到痛,而是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都会站出来反对,因为这涉及到了每一个人的具体利益、

弹性实施,说的是,不一定在全国搞一刀切,这个职业就这么搞,那个职业就那么搞,并给予个人一定的决定权,我猜一定是学美国,也就你可以不延迟,但退休金就领的更少了,而如果延迟退,就可以多领一些。

但这个效果不大,美国的退休金的额度可不高,普遍也就是一千多美元,远低于美国人的中位数收入3000美元,而中国的退休金基本和当地年轻人的工资差不多了。由于金额高,延迟的损失就不容易被增加的退休金覆盖。

要让人们愿意延迟,那需要加高愿意延迟后的工资幅度,这就造成未来更大的财政压力,即使实施,这也只是一种将压力向未来转移的方式。

分类推进,那就是职业上、体制上的不同差异了,或许是在说,体制内就不搞延长了,体制外搞延长,你觉得这可行吗?体制内不延长,一定有人疯狂批判,凭什么他们就不延长,体外内搞延长,一样有人疯狂批判 ,延长增加税收支出对他们有利。

统筹兼顾,也就最要有配套手段和措施,不能就延迟退休而搞延迟退休,我猜想还会出台刺激中老年人就业、增加公办托育等这些配套手段。

但我依然认为,这口大锅菜不好炒,怎么炒,都会引发巨大的争议。如同要实施每套征收的房产税一样,任何方案想要达成什么社会共识,或被大多数人默认或接受,都不太可能。

我倒是觉得只有一个方案,简单粗暴又可行,社会主义国家嘛,全体人民同甘共苦,既然是国家分配钱,那就发一样多。不管是公务员还是农民还是职工,全民退休统统只发五百块一个月,同时减少社保缴标准,逐步回归到各回各家、各养各妈的状态,这才是最好的。

云南老人在上海工作的儿女,他们在上海一个月只要缴三百块,剩下的钱自己寄回老家养老妈,他不香吗?为什么要每月交三四千给上海老人养老?

年轻人减少社保的缴费,这个钱直接给自家父母就好了,不要搞群爹群妈制度,搞得儿女交的钱不知道养了哪个老人,老人的退休金不知道来源于哪家儿女,这成什么体统,简直是人伦败坏。中国人不学西方这种群爹群妈制度,只有一个爹,只有一个妈,自己的爹妈自己养,是几千年来的传统。

也别折腾什么延迟退休了,不管男女,全部到六十岁退休,男女平权。反正退休金只有五百块,早点晚点不重要,省得无穷无尽地争论。

官员只拿五百块合理吗?体制内人群只拿五百块合理吗?非常合理,他们的儿女往往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工作,还有更多的门路,养个爹不算什么。

至于历史上缴费比较多的,加上定期利息,慢慢还,总历史缴费金额也就是几十万亿,消化掉并不难。

试想一个问题,如果不延迟退休得到的利益,是由自己的儿女来承担的,老人们会反对延迟退休吗?当然不会反对,自己多工作几年,儿女负担就减轻一点,但是,别人的儿女,关老子屁事!不行,不能延迟,我就得多拿退休工资。

社保真要长期这么搞下去,会拖垮所有人的,所有的老人都会尽力争取更多的退休金,所有人都会反对延迟退休,反正是别家儿女交的钱,这会让新生代看不到一点点希望。

日本的陷入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停滞,就是这一公地悲剧带来的。有无数国家踩进这个坑了,我们就别踩了。(来源:古三古四(ID:gh_a68d56c34119) 作者:古原)



                                 
                                           社会透视
                 



曾经站在风口上教人赚钱 最终自己却失业了                 
【研究员】:wh
刚入职的我,曾经度过了一段和新工作、新公司的蜜月期。2020年初那场疫情,催生了庞大的线上学习需求。当很多孩子朝九晚五地上着学校的网课、K12的补课班时,很多没有返校的大学生、没有复工的白领、宝妈也在家拿起手机,通过直播和微信群,学习投资理财,期待着弯道超车,实现“躺着也能赚钱”的“财务自由”。

                                 

1635319299998871.jpg

【博览财经特稿】今年5月,上海,在一家正在裁员的成人教育公司楼下,一位女员工下定决心,主动走进了裁员名单。她在这家公司刚刚呆满一年。

这位叫“司令”的女员工,亲历了过去一年里教育行业的所有跌宕起伏:从最初的蜜月期,到烈火烹油的发展,到后来的烧钱大战。今年五月,受政策影响,公司开始裁员,一段职业生涯就此画上句点。

在这家理财教育公司工作时,她也体验着人性的幽微:那些刺激人心的广告语,吸引来的往往是处境穷困、做着暴富美梦的年轻人。

在教育行业步入危机的时刻,一些人认为,K12教育公司可以转做成人教育。就此,司令希望能讲出一些成人教育公司的真实情况:在行业已经习惯大规模资本投入之后,这种转型不会太容易。以下是她的自述。

进入教育行业,拿到翻倍工资

很多人可能在快手、抖音上看过一条短视频,激昂的配乐声中,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老师自信满满地摊开手掌问你:“你贷款200万买入的房子,是你的负债还是资产?”这是一则典型的理财课程广告。

2020年,是成人理财教育进入大众视角的元年,近万家企业涌入这个赛道,也为字节贡献了大量的广告投放收入。

1635319313171959.jpg

那年年初,我还在杭州做传统行业的财经编辑,有限的发展空间和较低的薪资水平,让我萌生了看看外部机会的想法。由于我之前有互联网大厂的工作经历,在脉脉更新简历不久,就陆续有猎头找到我,主动抛出一些机会。

其中,一家上海的创业公司A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份工作的JD(Job Description)里,详细介绍了这家公司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在成人理财教育的垂直领域,做到了数亿的规模。

猎头也一再和我强调:这家公司刚拿完10亿的B轮融资,资金充沛,也非常缺人,应该能谈到不错的薪酬。

一周后,我很快走完前三轮面试,进入最后一轮CEO面。CEO在微信群里说:“稍等我一下,等我化个妆。”几分钟后,手机视频对面就出现了一个戴着大耳环,涂着明艳口红的短发女人,气质干练又很有亲和力,我们聊完”理财教育的市场规模”、“内容的千人千面”、“内容自产/平台化策略的差异”等话题,愉快地结束了对话。

我想,感觉不错,就是它了。几天后,Offer来了。薪资比我上一份在大厂要高,和财经编辑比更是翻了好几番。更惊喜的是,这家公司接受了我远程办公的要求。另外,作为一名接近30岁的已婚女性,从始至终也没有被问过婚育问题。这几点让A司在我心里很加分。

1635319322329981.jpg

半个月后,我加入了A司。我的直属领导说,去年公司营收好几个亿,现金流非常充沛,目前盈利不是第一目标,目标是做业务模式创新。

但我没有想到,事情的B面是,理财教育行业正处于爆发期,业务扩张自然需要人员扩充,我只是刚刚好踩到了风口。结果,我的司龄刚满一年,就迎头撞上了整个教育行业的裁员潮。

眼看着一家成人理财教育的龙头公司,走向亏损倒闭的边缘,一切都太突然了。回过头来想想,这一切是从哪里开始的呢?疫情。

新业务的美好前景

刚入职的我,曾经度过了一段和新工作、新公司的蜜月期。2020年初那场疫情,催生了庞大的线上学习需求。当很多孩子朝九晚五地上着学校的网课、K12的补课班时,很多没有返校的大学生、没有复工的白领、宝妈也在家拿起手机,通过直播和微信群,学习投资理财,期待着弯道超车,实现“躺着也能赚钱”的“财务自由”。

“1块钱也可以基金定投”、“月薪3000,也能轻松年入100万”……这样的短视频和软文充斥着各大内容平台,用户只要点击报名,就很快会被拉到对应的微信学习社群,为期7到14天的免费课程,已经全副武装好,等待客人的到来。

我入职的是公司的教研部门,所谓教研部门,类似互联网的中台,需要根据用户和业务的需求,去研发、提供课程产品。如果说K12的拳头产品是小学语文、数学等主干科目,成人理财教育的拳头产品就是基金、股票、可转债等各类投资品的投资方法。

1635319338282252.jpg

而我加入的那个项目,主做“双师直播大班课”,从2020年5月开始,后来逐渐成为了公司的一个主力业务部门。

为什么是直播?因为我们需要更好地服务来自抖音等短视频渠道的用户。相较专业性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理财投教的内容,转化成他们能够听懂、愿意接受的形式。

当时,公司也招了不少来自跟谁学(后更名高途)、猿辅导、作业帮的员工。因为这一套在线直播授课的打法,在K12的龙头公司已经跑得很成熟,公司希望能立即复用到自己身上。

1635319348707698.jpg

开始做直播,也是公司求生的必然选择——其实早在2019年一季度,主做“直播大班课”的跟谁学月营收就达到2.69亿元,净利润为3389.1万元,毛利率69.5%。这在行业普遍亏损的在线教育领域,是很不错的营收表现。A司后来也发现,不做直播,很难转化用户了。

在那时,新业务的前景充满诱惑,项目一旦成功,就会变成公司的“现金牛”。但直播授课,无论对我,还是对公司,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仅仅是决定使用哪个直播平台上,就磨合了好几个月。百家云、小鹅通、腾讯云等常见的直播平台,我们都试了个遍。

在项目初期,有很多个夜晚,讲师坐在会议室改成的直播间讲课,我坐在会议室外面的工位监控实况,随时准备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比如断网掉线、连麦失败、卡顿等等。

1635319358183523.jpg

当直播的留言区齐刷刷出现“老师,听不见”、“好卡”的吐槽时,我们会娴熟地运用一套话术:“同学们请尝试刷新页面、退出重进,或者切换手机/wifi,课后也有回放可以看哦”。

双师直播课的另一个关键是——直播和微信社群要打配合战,讲师负责教学和直播带货,社群运营的“班主任”要做好答疑、服务和1对1续费销售。我们从公司内部选拔讲师,和讲师一遍遍试课、磨课,然后根据课堂反馈,一遍遍调整课件,力求让教学环节和营销带货达到平衡。

让负债的人买理财课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这一赛道涌入了大量生猛的新对手,资本也希望加速催生出行业的龙头企业,我们的竞品背后是启明创投、险峰长青等大牌投资机构,事情开始变味了。

资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理财教育行业也一样。当夸大其词能快速转化用户,我们再怎么稳扎稳打,也显得苍白无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我的本职工作是课程研发,实际上却一直在被数据驱动。那些广告投放的逻辑、销售转化的话术,我都需要和同事一起脑暴、定策略、做迭代。无论是抖音的广告投放,还是销售的广告话术,公司都在反复给用户“洗脑”:学习理财可以改变人生、年入百万不是梦。

我曾经和公司负责投放广告的同事聊过问题,她说投放的同学反复测试过:只有这类营销夸大、制造焦虑的广告语,才能高效地吸引来目标用户。没有办法,教人变富、教人暴富,才是成人教育的核心魅力。

更讽刺的是,被这样的广告吸引来的,大多是负债严重、花钱大手大脚、收入却很低的年轻人。在基本的工资收入都没有结余的情况,我们还要去教他怎么投资基金、股票,学费动辄上千块,投资的本金也至少得几百块起步,这实在是彼此“为难”的一件事。

而且接触用户多了会发现,越是负债的人,对于一夜暴富、投资赚钱的渴望就越强,反而越有动力学理财。但真正到了付费学习的那一刻,糟糕的财务状况又让他难以接受,于是销售人员就要和用户打“心理攻坚战”,抓住痛点一顿猛攻,最终用户付费买单。

曾经有一位做社群运营的男同事和我感慨,他其实很不忍心让这些用户付钱学习。“你看我刚打完电话的这个用户,她老家是贵阳农村的,老公出去打工,自己在家种田带娃,妈妈还因为白血病去世了,真的是穷。我和她打电话,她讲的方言我都不太听得懂。你说这种用户,我怎么好让她掏一千块来学习?”

1635319371822611.jpg

这个过程里,我备受煎熬。一方面是对用户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因为始终有一张“业务转化漏斗图”悬在大脑上方。从点击广告到下单购课,是一个倒金字塔形状的漏斗:假设10000个人被抖音广告吸引报名,500个人进入理财学习群,300个人听了第一节直播课,到第7天结课时,购买后续理财课程的,可能只有20来个人。

这背后的成本,大半是广告投放成本,剩下还需要支付讲师、班主任的薪资,以及项目成员的工资和其他经营性的费用。

近大半年时间,我每天在和ROI(投资回报率)、GMV(成交额)、转化率这些数据贴身肉搏。一分钱花出去,有多少钱能收回来,这才是公司最关注的命题,课程研发只是支撑数据的一环而已。

根据我的从业经验,但凡是流量主要依赖广告投放的在线教育企业,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从2020年暑期开始,我们明显感觉到抖音来源的用户成本在逐月攀升,人头费从50到60元,一路涨到了近100元。在转化率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广告费大幅上涨,就意味着亏损。

从475人裁员到50人

2020下半年,也是K12行业疯狂融资、疯狂砸钱投放的半年。我们竞品的融资规模和投放力度也远大于我们。而我们争夺是非常类似的一群人:25-40岁,女性居多,宝妈居多,大多来自三四线小城市。

池子里的存量用户有限,竞争的人多了,单个用户的获客成本就会上升。这就是很明显的供需关系。跟谁学创始人兼CEO陈向东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说,据第三方估计,在线教育头部10家机构仅仅7、8月的暑期市场投放量,可能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真真是,神仙打架,殃及池鱼。

1635319384818646.jpg

行业大佬有一轮又一轮的资本撑腰,烧得起广告费。我们这些小型的垂类公司,根本没办法一直被动接受成本的上升。

这个时候公司再也不说“不缺钱”的话了,老板不停地催促我们做精细化运营,抓转化率、抓人效,如果几个月内业务数据达不到营收平衡,就要停止新业务的广告投放。

投放的成本一旦上去了,就很难降下来,我们项目的转化率一直在4-5%上下浮动,不见起色,其他业务数据也并不理想。公司里逐渐有了一些声音,会不会裁员,业务要不要收缩。

2021年5月开始,K12受到政策监管,陆续开始全行业的大裁员。理财教育行业,也跟风裁员。我们公司也开始按照40%的比例裁员,我不在名单里。

半个月后,我接到二次裁员的消息,从杭州赶到上海。那天我和直属领导在公司楼下的全家便利店聊天:“这次是真的干不下去了吗?要裁这么多人?”

“我本来以为第一轮裁掉40%只是经营性裁员,没想到是整个放弃了主营业务。”

“这次被裁员,恐怕不好找工作,行业都没了,能去哪。”

我还记得刚刚加入公司时那种蓬勃的景象。买过股票的人应该都知道,A股每天9点半开盘,下午3点闭市。接近这两个时间点时,办公室里就会响起闹铃声,一定是投资大牛同事在看今日的行情走势,来判断是否要操作。身边马上就有人问:怎么样?今天平安跌了,要不要买?

我身边的同事几乎都在做投资,平时吃午饭交流的都是怎么看股票、买基金、打新债,转了多少钱。耳濡目染下,刚加入一周的新人也会马上被“洗脑”,立誓再也不月光了,比起攀比名牌包包和化妆品,发工资以后研究如何投资才是正经事。

1635319394916736.jpg

但那个时刻,我跟领导心事重重地聊完天,看了一页企业微信里的员工人数,拉到底——475人,这个数字马上会变成50人。这一次,我申请进入裁员名单,因为留下来,怕也很难了。

做时间的朋友,才会活得更久

当A司在理财赛道折戟之时,不少K12在线教育企业宣布要转型做成人教育。据统计,2020年K12的市场规模在3万亿元,成人教育的市场规模是1.1万亿元。这1.1万亿的市场又被中公教育(考公考研)、高顿教育(CFA等金融类考证)、开课吧(IT培训、公职考试等)这几家细分头部机构分走了不少。

作为前从业者,我对K12向成人在线教育的转型,并不乐观。行业已经习惯了大规模资本注入,大手笔砸钱投放,再做销售转化的模式。这显然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但其他的路,又该怎么走?

在这一场资本输血的混战里,也有一些企业拒绝了资本注入,虽然地盘不大,但站得稳、活得坚实。我的朋友斯文就在这样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深耕多年,打造的头部IP在行业内非常知名,粉丝量庞大。

斯文说虽然公司被称作“职前教育”,但大部分付费的用户,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白领,工作了三五年,想要精进一下职场技能,比如PPT、Excel、PS、时间管理等等。他们也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热门新兴职业的入门培训课,涉及直播电商、短视频创业、个人IP打造等等。课程产品的形态,按照客单价从低到高,包含:图书、网课(视频课)、训练营、定制高端课。

这类小型的职业教育品牌,大多靠创始人的个人IP和官方账号矩阵来吸引目标用户。如果在垂直领域做到了头部地位,也会和各类知识付费、云课堂平台签约,通过给平台分成,来获取外部的流量。

斯文直言:“像我们这种小企业,是烧不起钱的,现在行业里一个人头就是一两百块,太贵了。我们创始人也比较像一个老师,他一直说要做职业教育的长期主义者,也没有接受过投资,可能担心被资本影响吧。”

没有资本支配,也没有高企的流量费用,销售转化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压力,在创始人气质的影响下,斯文说她们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磨课程产品上。因为职业技能知识总是不断更新的,课程也需要不断创新。

但由于成人职业技能教育不像K12教育那么“刚需”,也没有考证考级这种硬性目标,所以完课率和续保率并不好看。斯文说,如果一套PPT学习的课程有12节网课,大部分同学上到第3节课,就不会继续上了。这种“买过就是学过”的心态,会非常影响成人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增长。

在和斯文的聊天里,我能明显感到她对企业创始人和工作内容的认同感:“可能一个销售人员,一年辛辛苦苦做出来不错的业绩,但是在年终展示或者晋升答辩时,他没法有逻辑、可视化地把成果展示给领导看。我们想通过课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而在A公司的经历,更多的是把人变成用户画像、变成营收公式里的一串数字,那些背景信息和人生细节,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还记得去年11月某个夜晚,凌晨11点,我和项目组几十号成员坐在一起加班,等待着零点前最后的销售冲刺,办公室紧张的空气里,间或爆发出“拿下了”、“出单了!”、“又有一个学员买了!”的声音,那一晚我们奇迹般地创造了项目成立以来最高的转化率。

1635319408119671.jpg

那一晚突然让我想起之前做电商双11大促,也是熬夜等待数据刷新。整个部门要一直熬到12点钟声敲响,平台销售的GMV总额停留在某个庞大到难以感知的数字,然后集体去吃庆功宴。那一长串数字背后,是无数的买家、无数的货品、无数的花呗额度,以及无数即将奔跑在送货路上的快递小哥。

为了保证业务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能够给投资人展示出一张漂亮的财报。这个GMV数字只能增长,不能缩减。而我作为其中一个基层搬砖员工,无非是围绕这个“永恒增长”的目标,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动作。

在各种商业模式里,人就是数字。但我一直觉得,成功的商业模式,人应该不仅仅是数字。现在我已离开了成人教育行业,身边也有好多在线教育的朋友都处于待业状态,我不知道他们后面会去哪。没有了K12行业,没有了某个理财教育公司,依然还会有五花八门的Python编程培训、剧本杀编剧培训、抖音网红培训……只要成年人的焦虑存在,需求存在,就有商业成长的空间。

以后我还会回到这个在线教育行业吗?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人总是要生活下去的。(来源:边码故事 作者:蕾司令)



                        

对“稳定”有种深刻的渴望 考公突然“热了”                 
【研究员】:wh
老百姓往哪个方向发展,并不是你跟他们说教就顶用的,关键问题是激励,也就是给钱,当然了,这里的“给钱”不应该是国家给,而是让市场去定价,而公务员这个职位,类似银行存款,如果存款利率太高,那谁还会去投资新领域,直接把钱放银行吃利息不就行了嘛。

                                 

1635319787520854.jpg

【博览财经特稿】国庆的时候,跟以前同学吃饭,说起来说是我们班的另一个同学,毕业后辗转反侧,先出国,后来回国去了大厂,现在去当了公务员。

这事让我非常感慨,因为我大概是十年前毕业,我毕业那会儿,大家最热门的三个选择,就是“出国、去软件通信相关大厂(那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太出现),考公”,考公排在最后,是因为大家普遍没法接受那种一眼望到边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选择考公。

突然发现自己对“稳定”有种深刻的渴望

这不别人正常选其中一条路,他倒好,把三条路选了个遍。我还专门给他打了个电话,了解了下他到底啥心态。他的心路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他自己出生在一个二线公务员家庭,生活条件比大部分同学都要好一些,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不做父母那样的人,不能把有限人生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上,所以大学好好学英语,毕业后就去了美国。

在美国工作几年后觉得很没意思,收入倒是比国内高,但是确实没意思,后来萌生出了“要不回国”的想法,仔细想了想,发现回国确实不是一个差选择,后来干脆回国了。

回国后进入某通信大厂,干了几年后,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快要到头了,因为惊讶地发现通信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后半期,更郁闷的是,后边不断有人涌入,行业整体处于稳态,他又不太能升的上去。

再加上有段时间他怀疑自己被各种新闻app的算法盯上了,天天各个平台给他推各种让他不爽的消息,类似,《35岁的老男人,如果没啥特别技能,在职场上绝对是狗不理的类别》,还有这种,《loser回忆录:一年前我月薪两万被人叫X总,如今在美团送外卖》,总之时不时被这种新闻骚扰一下,忍不住点进去看看,然后平台给推的更多了。

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竟然对“稳定”有种深刻的渴望,而且父母也说已经替他打听过了,他学历高,四十岁想去考公都可以,要不去试试?

一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很搞笑,后来越想越觉得不那么搞笑了,再后来去研究了下,发现跟自己想的也不太一样,再后来就彻底接受了,觉得也还不错。而且如果考了公,时间好像更充沛了,可以陪孩子。然后折腾了一年左右,好在学习能力还在,又有对口技能,本来觉得希望不大,竟然考上了,已经开始上班,感觉很好。

现在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有种看山不是山的感觉,比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跟同事的关系,他在美国和一线大公司都呆过,发现跟体制内完全不一样。

在以前大厂里,几乎没有人准备在自己的岗位上准备干一辈子,毕竟你准备干一辈子,说不定过几年你们部门都没了,所以肯定跟同事的关系也就不咋样,不差也不好,大家都把彼此当做匆匆过客。

但是进了体制就不一样了,大家瞬间就意识到周围的人要打好多年交道,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一起混,升迁什么的也没那么竞争激烈,毕竟很依赖资历什么的,需要慢慢熬,竞争压力很小,所以感觉单位里温暖的多。

更重要的是,工资也跟自己以前想的不一样,本来以为从大厂去当公务员,收入得掉一大截,后来发现不至于,主要是因为体制内工资只是一部分,一年下来在工资基础上翻两三倍很正常。

感受到了体制的温暖后,他突然明白了为啥之前有年薪百万的基金经理考上证监会的公务员后果断跳过去了。

体制内是一个又安全又收益率高的选择

我在微博和头条上也聊过几次此类话题,中间有不少小伙伴参与分享,我也了解到一些,所以再往深里说一下。

首先很多人没注意到,互联网上被提及最多的群体,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互联网一线大厂员工,还有设计院,本身都是中国最靠前的一群人,也就是极少数人,比如公务员看着队伍庞大,其实每年录取一两万人,去年算比较多的,2.4万人,码农队伍就更别说了,看着好像遍地码农,其实也没多少。大部分互联网人讨论月入三万白菜价的时候,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收入连五六千都不到。

但是互联网人、公务员、设计院这些话题现在在网络上这么频繁,跟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严重不相关,互联网上关于职业的讨论,基本上都是这些,给人感觉就好像中国80%的人都是做这些行业的一样。

主要原因是全世界的互联网,“发帖权”都控制在这些人手里。大家可以看看各个平台的博主都是干啥的,大部分都是上边这些人,有学历,能码字,又有点见识,所以大家愿意围观,很少听说谁是“农民自媒体”,或者“厂哥厂妹自媒体”,导致中国人口中占比最大的那群人,在网络上处于禁声状态。

这也是为啥不少人在发现,在微博和网上达成共识的一些话题,一到生活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生活中的人跟你上的不是一个网。也就是说,网络上关于职业的讨论,本身都是我国的“头部职业”,也是我国头部人才们的选择。

而公务员这个职位,有点像国债在金融市场里的地位,比较保险,但是收益率也不高,大家有更好的选择,就会集中涌向那个领域,等到没啥好玩的,又会选择公务员。所以这些年整体是一波一波的。

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体制内是很香的,毕竟那时候体制外没啥岗位,大家还不明白将来路往哪里走,所以体制内是一个又安全又收益率高的选择。

到了90年代就不太行了,因为当时深圳那边有太多的神话传来,开饭店的,搞走私的,反正动不动一个礼拜赚体制内一年的收入,当时航天院有句话,“跟着钟山干,都是穷光蛋;就是穷光蛋,也要拼命干”,这里边的钟山,就是我国红旗七号导弹的总设计师。

到了2000年之后的十年,我国开始给公务员涨工资,不过外贸也不错,大量大学生去了东南沿海,这十年可以看做是双头并进。

2010年之后的十年,公务员就不那么热了,因为移动互联网开始暴走,淘宝时代也降临了,这些从业者动不动一年顶体制内十年,这谁能受得了。

但是到了这几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因为互联网增长空间没了,但是程序员却持续涌入,最后形成了一个让每个人都岌岌可危的状态,公务员的春天似乎又来了。

现在码农头部集团的收入高的吓人,比如今年鹅厂校招白菜价直接干到了40万,有些算法岗直接到了六七十万,你们能想象吗?二十刚出头,一年六七十万的收入,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法到这种状态的,第二集团收入就差多了。

更关键的是,由于人多,有些企业玩起了“养蛊”,也就是开一个不错的工资,雇佣一堆人,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内,用变态的企业文化赶走绝大部分人,最后留下最适合的那几个,这样看着挺费钱,可是仔细一算,也挺划算。

被人才市场搞这么几年,一小部分人成了胜利者,但是这种胜利本身也是暂时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裸泳,本身就是一个“跑的慢就会死”的事情,而且这种奔跑不能停。

大部分人拿不到超额那部分收益,反而稳定性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体制内。毕竟大部分时候,“多数人的境遇”,就是我们自己的境遇。

回顾下这个历程,大家就明白了为啥现在很多北方地区老百姓对公务员有种莫名其妙的拜物教式的崇拜,因为现在的中老年,他们成长过程中,公务员一直都是最吃香最稳定最有效率的选择。

很多年轻人眼里,很多人理解不了月薪三千的公务员和月薪三万的码农,为啥父母那种中意前者。

主要是他们没经历过父母经历的,绝大部分父母们走过这几十年,他们看到了很多事,但是不太能说的出来,比如最基本的一件事,在中国过去四十年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持续大火十年以上,只有公务员的热度能一直维持住。

你肯定纳闷公务员的工资低啊,可父母们不这么想,但他们又说不出来,不过医学院的人知道怎么描述,他们有个公式:1.1的40次方,等于45.25。

啥意思呢?医院里每年如果涨工资10%,从二十多岁开始上班,六十多岁退休,四十年收入会翻45倍,老人眼里的公务员也是这个逻辑,只是他们说不出来,最后总是憋出一句“越老越吃香”。那别的职业就不能这样?上文也说了,市场大潮下,没啥行业能持续十年以上,不管你做啥,总会被从中间打断,失去连贯性,也就没法持续增值。

应该警惕社会整体性的“企稳”本身就不健康

现在这种全民追捧公务员的状态,如果硬要评价好不好,如果我早些年,肯定会使劲批评这事,觉得大家太丧了,现在不那么想了,觉得对于个体来讲,公务员确实是个好去处,既然是好去向,那么多人去追捧,也就没啥可说的。

至于有些人总觉得清华北大去当公务员可惜了,这么理解也不对,发达国家文官队伍全是各国名校毕业生组成的,既然文官是名校生,那就得名校生先去当公务员,不然咋当文官?

我们这边管理十来个人的软件项目组都需要985硕士毕业生,还得从基层做起,先写两年代码,再经过反复选拔后才能做PL,一个PL管着十来个人。那管理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这样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不更得大牛逼吗?

让一群糊涂蛋上,你们放心?所以名校毕业生去做公务员这事也正常,现代社会就得用专业人士。还有证监会,监控那些充斥着人精的金融机构,这就需要证监会里的人更牛逼,大家想想是不是?其他部门一个道理。

而且看现在的形势,应该是要往香港那种模式发展,一方面要高压反腐,另一方面提供保障和稳定,公务员越来越变成受人尊敬而且门槛很高的职位,这对社会来说也是好事。

不过也应该警惕,社会整体性的“企稳”本身就不健康,如果一个社会最优秀的人都不去冒险不去突破,整个社会都会陷入明清那种稳定状态,稳定系统最后都会走向衰亡。

上文讲美国的时候,就讲到过,美国两百多年,其中有一百多年引领世界,靠的不是全部美国人,而是极度依赖一小撮极具创造性、突破性和进取精神的美国人,这些人创立了美国的国债制度,这些人研发出了原子弹和计算机,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其他人跟在这些人后边喝汤。

老百姓往哪个方向发展,并不是你跟他们说教就顶用的,关键问题是激励,也就是给钱,当然了,这里的“给钱”不应该是国家给,而是让市场去定价,而公务员这个职位,类似银行存款,如果存款利率太高,那谁还会去投资新领域,直接把钱放银行吃利息不就行了嘛。

所以公务员的收入应该是比社会中位高一些的,不过也不能太高,不然就会扭曲社会的价值判断,如果稳定还能获取高收益,那谁会去争取不稳定的收益?谁会去冒险?所以国家现在高压反腐,我理解也是这个思路,避免体制内获取超额收益。

文末还是要说两件事。一件事是王思聪,曾经拿着五亿创业最后一地鸡毛,这种行为绝对不应该被嘲笑,还有人说小王去炒房就不会这么输惨了,说实话挺鄙视这种想法,无论如何不应该嘲笑合法创业的人,如果一个社会里,创业被鄙视,这个社会真完了,你们的儿女们也不会有啥出路了。

另一件事是罗永浩,他说还完6个亿要继续进军科技领域,一堆人赞美了他还钱的举动后,说什么“甄嬛传”,又嘲笑了一番他要搞科技的事,也让人挺无语。

有时候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真是让人很惊讶,欠债还钱这事对于很多人来说竟然是一件超预期的事,他去搞科技这事更需要我们支持好不好。我对罗永浩倒是没啥感觉纯路人,不过确实碰见过几个人受他鼓舞去创业还挺成功的。对于创业者,你可以不买他们的东西,不过不要嘲笑,不然你的孩子天天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也会鄙视创业鄙视冒险,变成一个活在套子里的人。总结下,追求稳定无可厚非,但也不要嘲笑那些创业冒险的人,前者是我们的本性,后者是社会的希望。(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作者:九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 晋ICP备19002725号 )

晋ICP备19002725号

GMT+8, 2024-10-30 10:20 , Processed in 0.0880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21-20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